每个朝代到了末期,封官泛滥的现象往往会出现,这通常是因为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当政府缺钱时,皇帝和朝廷就会通过卖官鬻爵来获取一些散碎的银子。从短期利益来看,滥封官职不仅能解决财政困难,还能争取支持者的忠诚。买了官的人,谁愿意看到自己所属的王朝崩溃呢?
因此,历代农民起义时,往往会封许多官,尤其是丞相和将军等职务。这样的起义队伍,虽然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往往难以做大,太平天国的情况算是一个特例。
太平天国的官制是在永安时期构建的,文武不分,官职众多。从诸王开始,到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数量庞大。按理说,官制应该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最初,丞相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个职位,每个职位下设正丞相、副丞相,各设一位。这样一来,共有24个丞相。诸王各自开府,每个王府下都有六部尚书,尚书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后来,又设立了平胡丞相、恩赏丞相等职务,还有很多职同丞相的官职,结果朝中满是丞相,尚书的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太平天国效仿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各开国的诸王都设立了自己的科举考试。这样一来,不仅状元的数量很多(如天王状元、东王状元等),而且每个考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如果一次考试没考好,还可以参加下一次。开科的人也很有趣,有时一年会进行几次考试,最终状元也成群结队。
到了太平天国的末期,官爵泛滥已经达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其他农民起义中并不常见,但在太平天国,几乎成为常态。刚建立政权时,永安建制阶段就开始大量封官,这在历史上也算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洪秀全、冯云山、石达开、韦昌辉等人都是来自乡村的知识分子,他们读过一些古书,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因此设立了大量的官职。实际上,这些官职的设立,背后是历史上各朝代官职的混合。比如丞相的职位来源于秦朝制度,检点则源于五代,指挥是受元朝和明朝影响,尚书制度则是清朝时期就有的。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丞相职位通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便是副丞相,也只有一个。而尚书作为一部的主管,也不可能有太多人。普通百姓对于官衔的了解不多,但丞相和尚书这些职位他们还是有所耳闻的。
但在太平天国,丞相和尚书这些原本应当是极为重要的职务,如今却变得普遍,几乎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丞相”或“尚书”。实际上,这样的任命并没有真正赋予他们实际的权力,只不过是给这些农民出身的将领们一个虚名,让他们感到极大的荣誉。对这些曾经只会耕田的泥腿子来说,一夜之间成为了他们以前梦寐以求的高官,谁能不高兴呢?
这类任命确实对鼓舞士气有帮助。毕竟,既然已经造反成功,那么如果无法被招安,唯一的选择就是自立新朝。封官封得越大,至少在心里获得一些安慰。
滥封官职也可以看作是太平天国的一种策略,一种编制上的战略,是为了通过“弄假成真”来吓唬敌人,让那些老战士因为虚荣心而为之卖命的策略。
然而,这种策略的成功也给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带来了路径依赖。越是形势不利,越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局势。最初,太平天国的爵位分为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候六等,但很快,爵位就开始泛滥成灾。许多将领不再满足于“天义”这种最高的爵位,升职的速度也极快,一年之内有时会升职九次,一月三次,甚至还觉得不够。
洪秀全甚至在原有的官职系统上,增加了如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国将等职位,把官职与爵位混淆。原本重要的丞相、尚书,反而变得像是小官一样。
最终,连太平天国的“诸王”都泛滥了。在天国灭亡时,封王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千七百多人。任何有几个兵的将领,甚至是新招募的土匪、流寇,都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诸王。由于王号颁发过多,很多人的封号甚至无法及时加上,导致了王号的重复和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