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去世,享年82岁,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人生。随着她的离世,李唐皇室重新掌握了天下的权力。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外戚干政的家族通常结局都不太好,尤其是在作为屏障的太后、皇后等重要人物去世之后。比如,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等人迅速调兵遣将,一举平定了诸吕之乱。他们采取的手段极为严厉和残酷,“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整个吕氏宗族几乎被连根拔起,彻底覆灭。 与之相比,武则天去世后的局面却显得有些令人费解。武氏宗族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在朝堂中保持了长时间的重要地位。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在唐中宗复辟后依然担任宰相,权势滔天,行事傲慢无忌。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要追溯到神龙政变。 尽管武则天晚年身体衰弱,李唐皇室希望夺回权力,但李、武两族之间也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晚年受到武则天宠爱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他们趁机掌控朝政,对李、武两家展开迫害。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以及妹夫武延基曾密谋对付二张的胡作非为,但消息被告发。结果,武延基被下狱逼死,怀孕的永泰郡主和李重润也被迫上吊身亡。在这种局势下,朝中大臣联合李、武两族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下位,将皇位禅让给唐中宗李显。政变中,武氏宗族也立下了大功,加上武则天特殊的身份,自然能够暂时保全自身。在武则天退位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她仍对朝政有一定影响。 毕竟,她是唐中宗的母亲,按照礼制应该定期接见。武则天容颜憔悴,泪流满面地对儿子说:“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她认为自己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本意是为了传位于他,可是大臣们贪功冒进,才导致如今的局面。李显对此感到愧疚,向母亲“拜谢死罪”。这种愧疚也使得唐中宗在之后对武家的权力有所放任,“事不两大,武家诸王宜皆免”。 武则天临终遗诏上的十个字,更直接保证了武家不至于遭受灭门之灾。遗诏内容简短:“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后面的内容主要是赦免自己曾经排斥、陷害的王皇后、萧淑妃等族人,化解历史遗留的矛盾和恩怨。重点在前十个字:“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是武则天对自己身份的最终确认和总结。 尽管她曾登基称帝,并发动大规模政治宣传,但最终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结束人生,这也成为她与李唐皇室最紧密的联系纽带。由于这句话,武氏宗族以及15年的武周朝廷正统性被彻底否定。然而,这并非完全不利。 武则天去世后,短时间内想要取代她的人并不少,包括唐中宗的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以及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三人各自掌握庞大势力。相反,武三思一派在武则天在位时频繁建议改立太子,但她去世后,这些野心基本被压制,不再有机会实现。 除去在唐隆政变中被杀的武三思父子外,大部分武家后人都得以善终。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规、武攸望、武攸宁等人在唐中宗时期去世;到了唐睿宗时期,驸马都尉武攸暨也未受到重大牵连,仅被降为楚国公,仍能安享晚年。这说明武则天具有超前的政治眼光,能够为家族谋得长远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