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数量众多,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明君的统治者,他们体恤百姓、勤政爱民,创造了国家的繁荣局面。例如汉文帝、唐太宗、明孝宗等。然而,也有一些皇帝被后世称为暴君,是皇帝的反面教材。但实际上,即便他们有过失,却仍然是中华历史上的功臣,为国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造福华夏千年。
第三位是隋炀帝。后世评价他为暴君,主要原因是他不够爱惜民力,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大隋王朝在他手中灭亡。然而,仔细分析隋炀帝的功绩,每一项都功在千秋。首先,他开疆拓土,远征蛮夷。无论是西域、突厥,还是高句丽的征伐,虽然耗费巨大军费,但却稳固了边疆,为华夏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安定,这一点功不可没。其次,他修建了大运河,打通南北交通,这条大运河在后世造福百姓千年。再者,他推动科举制度,确立了中华千年选拔人才的机制。唯一值得批评的是他施政过于急切,没有充分考虑百姓承受能力,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华夏的巨大贡献。 第二位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后世同样被称为暴君,人们指责他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甚至导致秦朝二世而亡。但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华历史的走向难以想象。首先,他完成了六国统一,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为中华长期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得以延续的关键。其次,他开疆拓土,征服百越、西南地区,为华夏留下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谓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人。再者,他不惜民力修筑万里长城,成为两千多年后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每一件事都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因此后世子孙应当认清秦始皇的伟大。第一位是商纣王。商纣王几乎从出生开始就被视为后世的反面教材,他好色荒淫,制定炮烙等酷刑,随意杀戮大臣,使百姓困苦不堪,最终导致大商帝国灭亡。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商纣王在位期间曾获得广泛拥戴,许多部族在商朝灭亡后宁死也不投降周朝,这也开启了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外迁徙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商纣王在位期间彻底征服东夷,为华夏拓展了东部广袤的领土。正是征服东夷的战争,使得俘虏过多,最终无法整合,导致周武王大军到来时,部分俘虏倒戈,从而商纣王失败并自焚而亡。然而,他为华夏做出的贡献依然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