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历来备受争议。从表面上看,北伐确实有些不太合理,因为弱者挑战强者并不是常见的战略选择。然而,深入了解蜀汉政权的历史,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北伐,蜀汉可能早就灭亡了。
首先,北伐有助于蜀汉解决内部矛盾。蜀汉政权内部并不团结,刘璋的势力一直存在,且可能对蜀汉政权的稳定构成威胁。那么,蜀汉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恢复汉室就是这个目标。刘璋虽然投降了蜀汉,但毕竟也是汉室宗亲,恢复汉室的政权才有可能巩固刘备建立的合法性。曹魏篡夺了刘家天下,不拿回来岂不是不行?诸葛亮作为一位深谙权谋的名将,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并且,与刘备一起起义的那些老兄弟,正是看中了恢复汉室的目标才加入蜀汉的。如果蜀汉一直处于巴蜀地区,裹足不前,时间一久,必定会引发不满。因此,为了缓解内部矛盾,选择讨伐篡汉的曹魏,正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其次,诸葛亮的北伐体现了“以战止战”的思维。根据古代兵书《司马法》的论述:“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真正达到和平的目的。蜀汉虽然处于弱势,但北伐的战略考量并非单纯为了打击敌人。北伐的威慑力不仅能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还能为蜀汉提供安全保障。以主动进攻来防守,避免像汉中等重要区域被敌人占领,是蜀汉采取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不断的北伐,曹魏始终无法大规模扩张国力,这也有效地延缓了他们灭蜀的进程。
再者,蜀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其北伐的必要性。蜀汉所控制的益州(即今天的四川盆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使得蜀汉在防守上有了天然的优势。在蜀汉建立初期,外部威胁较少,诸葛亮才有机会进行北伐。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依托都江堰和成都平原的良好地理条件,蜀汉得以养活大量巴蜀人民。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他要实现先帝遗志,收复失地,进而掌控中原的主动权。因此,北伐不仅是一个军事选择,也是蜀汉进一步扩展的必要举措。
虽然“子午谷奇谋”常被提及,许多人认为这条路线充满了极大的风险,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保留一条能够威胁敌人的路线,是诸葛亮在复杂局势中的明智之举。通过这条路线,他希望能够在曹魏内部出现变局时,从中谋取机会。而在北伐战线上,诸葛亮始终与司马懿展开对抗。司马懿对于曹魏来说至关重要,正是由于他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诸葛亮才会借助与东吴的联盟关系,牵制曹魏的南方力量,确保北伐有可能取得成效。
总体来看,诸葛亮的战略利用了蜀汉的地理优势,避免曹魏有喘息之机。正因如此,曹魏即便在初期占据了优势,也不敢轻易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而蜀汉的北伐在五次出征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然而,蜀汉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那么,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刘备和诸葛亮在建立蜀汉后,一直致力于经营巴蜀,并希望通过西线突破来复制刘邦的成功道路。对于实力较弱的蜀汉而言,另辟蹊径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蜀汉的威胁并非长期有效。而且,蜀汉与东吴之间的裂痕也影响了双方的协作,尤其是在伐魏的联合行动中。东吴虽在地理上与曹魏隔江相望,但他们并不具备进攻曹魏的条件。尽管有过几场小规模的胜利,但东吴未能有效牵制曹魏,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