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0年8月,大沽口炮台在英法联军的轰击下惨遭摧毁。稍后,摄影师费利斯与亨利进入废墟,首次使用照相技术标注这座原始要塞。在他们留下的照片角落里,赫然出现一种诡异古老武器--诸葛连弩。
当时的西洋人并不清楚,自己尊奉的罗马先祖曾装备过类似武器。只不过在中国,又和人们心目中的智慧化身牵扯到一起。
大沽口炮台废墟中的诸葛连弩
事实上,最初的弩可能源于西南山区,属于猎户开发出来的特型武器。在秦国南下灭蜀,以及楚国积极向西扩张后,迅速被战国初年的列强所重视。
尽管各方面性能都不如传统弓箭,但使用者无需长期训练,即可掌握大概的使用秘诀。对于急需扩充实力的七雄而言,无疑是相当好用的平价神器。
秦汉时期的青铜弩扳机
稍后,结构更复杂的连射便孕育而生。当代考古学家曾在江陵望山楚墓中,发现过一次性可发出2支箭矢的早期版本。
其原理也不复杂,就是重复性地推动-拉动弩臂,成为先秦兵法中所提到的“发机”原型。奈何射程太近,又无法使用破坏力更大的重型箭矢,所以到两汉时代都没能真正普及。
楚国古墓中的木质连弩部件
三国时代,诸葛孔明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改良构件提升弩机威力。这种新式连弩被当时人称为元戎,曾被蜀军用于伏击作战,在木门道击杀曹魏大将张郃。
不过,根据现存出土文物,当时的主流装备依旧是单发弩机。其使用方法与先秦时期并无差别,士兵张弦装箭时,可以用弩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再让箭的末端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并通过望山瞄准目标。
诸葛亮的确有改进弩机 但与后世的连弩没直接关系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亦有自己的早期连弩版本。公元前3世纪,譬如罗德岛的狄奥尼索斯就把箭矢装在一个垂直弹匣里,再把弓臂固定于铜制机架,用绞盘先张弦待发。其顶部设有一垂直箭匣,可容十几支短箭。侧身装有摇槽轮或链轮,士兵每转一齿,就能带动活动滑块完成发射。
尽管这种武器的射程可达200-250米,但结构相当复杂精巧。不仅制作起来费时费力,连日常维护都需要使用者有相当工艺基础。故而不属于单兵使用范畴,更多是出现在城市攻防与舰队决战场景。因此,从未获得全面推广,仅仅是在小范围内使用到中世纪时期。
可连续发射10箭的古典西方连弩炮
直至元明时期,今人熟悉的正版连弩才被开发出来。虽被冠以诸葛亮的大名,实则与往日的蜀汉权臣没有任何关系,反倒与古典西方的机制更为类似。
这种正牌诸葛连弩的工作方式,成功融合“箭匣供弹 + 杠杆挂弦 + 重力落箭”三大机构。但坚持保留古典汉弩的“一推一拉”上弦模式,让使用者可向前推动手柄,将箭从顶部的木匣内掉落至凹槽,从而实现顺畅发射。
正在使用连弩的李朝水师
每次备箭10支,只是为单兵考虑而缩小到最迷你程度。有效射程仅30-50米,只适合与近程压制,无法与复合弓、火绳枪或重型单发弩相提并论。
所以,无论《天工开物》还是《武备志》,都提及诸葛连弩的使用者多为南方人。除大户人家雇佣的保镖外,还会临时配发给老弱妇孺协助守城。整体评价非常中肯:技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
明朝兵书里的诸葛神弩图解
清朝建立后,传统弩机在军队中已无生存空间。无论重视射艺的八旗子弟,还是沉迷减配版火枪的绿营,乃至为争夺地盘而聚集起来的宗族团练,都鲜有将诸葛神弩视为真正武器。更多时候是拿来充当娱乐用品。
若非万不得已,绝不可能有人寄希望于用来上阵杀敌!
清朝人绘制的诸葛连弩使用图
当然,出现在英国人照片中的落后武器,又何止诸葛神弩一种。从17世纪水准的红衣大炮,到粗糙的实心炮弹,以及鸟枪、抬枪、藤牌与粗制滥造的刀剑,几乎都有资格被送进博物馆参加展览。
奈何使用者们无权装备更好的武器,指挥官仅能将胜利秘诀寄希望于赴死决心,而真正的决策层却醉心于所谓定力......
上一篇:原创 他在曹营排名第二,被张飞打败3次,但却被公认武力高于张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