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叶赫那拉的诅咒,很多人脑海里总觉得有点“神神叨叨”的意思——慈禧一怒之下丢出来的狠话,怎么可能当真?可要说1901年《辛丑条约》那9.8亿两白银赔款 ,分到英德法美等十一国手里时,谁也没往心里去,只以为这是发横财的机会,压根没人当回事。可一百多年过去了,站在今天回头一看,拿了大清赔款的这些国家,怎么都跟“晚清”沾上边了?毒品泛滥、社会分裂、治理混乱……有些老大帝国,步子越走越像。
这,难道真应了那句“拿赔款者不得善终”?
下面,咱就从三个角度,扒一扒所谓“叶赫那拉的诅咒”,凡是拿了大清赔款的国家,是怎么一脚踏进历史怪圈的。
直说现在欧洲、北美的毒品局面,真让人不敢细想。
2024年4月,德国大麻法案正式落地 ,大麻直接从毒品表里拉出来,成了能光明正大交易的商品。德国的大麻市场刚刚崛起半年,市值就达6.7亿欧元 ,全国花式铺网点。可街头巷尾多了神情恍惚的小年轻,和当年北京烟馆的场景,不就只差个“鸦片”俩字?
美国那边更狠,39个州医用大麻合法,24个州娱乐大麻合法 ,制药公司把含成瘾止痛药推到“超市精选”。结果就是,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美国吸毒人数超3000万,每年因药物滥用死亡超10万。止痛药成了“新鸦片”,公开医院医疗费无法负担,病人只好靠药扛着,最后越来越多被药物给吞了。
政府嘴上老说,“合法化能多收税,能管控毒品”。听起来和清朝列强忽悠鸦片时那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实际呢?无非是利益驱动,把普通民众健康扔在一边。
晚清鸦片让国人鸦片成瘾、耗空国库,现在的美欧,药瘾上头、毒品横飞,历史居然换了壳又来了。
要说毒品是“上瘾的晚清”,移民问题就是“流民再现”。
2024年7月,英国利物浦发生了一起恶性持刀案 ,三名儿童遇害,案子原本就是福建式犯罪,结果媒体一炒——矛头直指所谓“穆斯林移民”。三天之内,骚乱从利物浦烧到伯明翰、伦敦等三十来个城市。商店打砸清真寺起火,利物浦中央图书馆都难逃厄运,百年藏书灰飞烟灭。警方7月底一共逮捕了1000多人,600多人被下了指控 。
当地人举着“别用我们的税钱养移民”的横幅,满城游行,可要问英国当年殖民扩张抢了多少别国资源,这些人又失忆了。移民成了替罪羊,politician为了一票盲目撒网,移民政策一松,社会矛盾激化,老百姓的日子就是过不下去。
这不就是当年大清“土地兼并,百姓沦为流民四处讨生计”的翻版?只不过剧本从“流民作乱”换成了“移民引发骚乱”,根子都是“资源分配不公平”。
移民风暴、社会撕裂,新老欧洲列强都没逃过,历史老问题一遍一遍上演。
说到资本肆意妄为,美帝的剧本也跟晚清皇权专断如出一辙。
2025年10月,美国700万民众上街抗议“不要国王” ,指责特朗普当局“不问民生、只顾权力”——口号看着像民主,其实背后是制药、金融大资本在背后运作。美国的毒品泛滥,除了一部分医院、制药巨头拼命推高利润,政客为了拿捐款再顺便圈选票,配合大麻合法化,表面多元,实际全程“资本喂票,政客买账”,把民生死活跑到一边去了。
更离谱的是,特朗普当政时,斥资2.5亿美元修缮白宫东翼 ,加建国家宴会厅,被媒体调侃“美国版老佛爷修园子”。跟清朝慈禧挪用军费修颐和园,甲午海战海军经费都去修湖心岛啥区别?形式不一样,骨子里都是拿国家利益为小圈子买单,民众看得见吃不着。
资本绑架政府,成瘾药物泛滥,权力只为小众利益 ,这不就是晚清内卷版皇权吗?你说“诅咒”不灵,历史这大轮回,怎么就这么巧。
其实,历史规律早写明了:不正视教训、不管好民生、不给底线留余地,迟早折回原点。
新中国刚建国,干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全国大规模禁毒行动 ,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一颗心防死毒品口子。成瘾性药品全流程监管,制药企业哪怕违规一支药,立马严惩。公立医院改革,药价降下来,让老百姓不敢、不必走毒品窄路。
缉毒民警常年在一线,公安部数据显示,缉毒民警平均寿命只有41岁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不止一截。禁毒经验、禁毒共识,做到了全民参与。民众对禁毒满意度高达96.96% 。
对比欧美,德国英国争选票、美国资本控场,政策常常为短期利益让步,毒品、移民、社会撕裂全都一锅炖。这借口换了多少遍,核心都在“眼前利益”里打转。中国则坚持底线思维,敢对历史正视,政策不短视,民生有保障,才“破了咒”。
“叶赫那拉的诅咒”真不是哪个时空里的黑魔法,更像是历史给弄潮儿下的套。曾经分食大清赔款的国家,飘了几十年光景,头回发现原来自己也会变成“晚清”。利益最大化、民生靠后排、社会共识松动,每一步都是同样“老路”。时代的进步并不等于更少犯错,软肋不管住,就会倒回去。
从清朝末年鸦片、流民、专权成祸,再到今天资本横行、毒品泛滥、移民困境,镜像式重演。不信“轮回”,但不长记性的结果总是一次次验证。而中国这条“破咒”路,是靠全社会咬着牙守住一条铁线——啥事都得往老百姓兜里想,历史槛得清醒地跨。
你咋看这个“历史轮回”?你觉得所谓“叶赫那拉的诅咒”是巧合还是历史必然?身处当代的我们,最应该从这场“百年对照”中学到什么?欢迎留言聊聊:你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这些历史镜像的影子?分享你的看法,评论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