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大志、写大书、成大家。我十分钦佩这背后的学术要求与自我精进。”重阳节当天,76岁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熊月之,用三个“大”字祝福83岁老友郭志坤。
郭志坤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通俗和学术不仅不排斥,还能互相促进。我坚持学术性与通俗性并重的创作理念。”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志坤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撰写《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并于今年完成出版《永乐帝大传》。他回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克服时间与史料两大难题:善用编辑工作之余,每日零碎“六小时”进行高效写作;从浩瀚文献中梳理脉络,例如从荀子入手弄清秦始皇思想的来龙去脉,利用《奉天靖难记》来解读朱棣的军事才能等。
三部著作以严谨笔触与辩证视角,重新审视秦始皇、隋炀帝、永乐帝三位颇具争议的帝王,既呈现其开创性功绩,亦不避讳其局限,为读者提供了立体深刻的历史认知样本。退休后,他坚持文化传播事业,将毕生收藏的5万余册图书捐赠家乡建立申元书院。
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志坤曾策划并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被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他与陈雪良合著的《中华一万年》(上下册)《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等读物均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通俗读物奖及华东古籍优秀通俗读物奖。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用“红笔改稿、墨笔著史”提炼郭志坤编书写书出书的“多面人生”,“他写作风格流畅、持论公允,并在‘稽考、还原、析论’这三个环节中,以‘析论’最见其特色与功力。”
到了“三帝大传”系列,熊月之评价,这套书有大题目、大视野、大手笔——主题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题材驾驭难度大,要找到合适的学术切入点,“有关秦始皇、隋炀帝、永乐大帝的相关学术图书或普及读物并不少见,因此要从常见的讨论言说中写出新意,需严谨学术体系与扎实人文写作的双重支撑,以通俗而不失专业的笔触,实现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读史使人明智,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阚宁辉谈到,读者从这套历史人物传记系列里,同样能结合名人经历读出引以为戒的经验教训。他进一步谈到,该系列“大题目”彰显了出版家的选题智慧与格局;“大视野”体现了史学家以史为鉴的学术格局,通过评析争议人物为当下提供镜鉴;“大手笔”是著作家的叙事格局。
出版社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进锋认为,从策划到文风,这套传记体现了选题的有趣性,将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大大增强了作品可读性。“这三部传记对通识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引导学生透过具体历史细节深化对历史脉络的理解。”
在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看来,海量信息时代,图书也要“吆喝”,从而更有效普及人文历史知识,打造出版品牌。“评价历史人物不应简单贴标签。”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建议,将“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延续下去,壮大丰富历史写作版图。多位出版人呼唤“学者型青年编辑”,提升综合素养,让历史写作与出版赢得更广泛市场影响力。
秦始皇是具有丰富面相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大传》围绕秦始皇继承秦国王位、亲理朝政、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缔造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历程,描绘战国末期七国争雄、秦朝“二世而亡”的波澜壮阔历史事实。与其说是为秦始皇立传,不如说是对自春秋战国至秦灭亡前各方面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以秦始皇为中心脉络作了详细评述。
以严谨史料为剑,劈开“荒淫残暴”的刻板标签,《隋炀帝大传》还原隋炀帝杨广的复杂面貌,深挖《隋书》《资治通鉴》原始记载,辨正唐代史书偏见,以实证重启历史审判。
《永乐帝大传》则在烽烟与典章之间,还原一个矛盾的朱棣。在他身上,暴戾与功业交织,争议与成就并存,历史的真相,待读者细细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