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常常觉得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也快,他们经常会羡慕乡村那种悠闲的生活。除了羡慕乡村的宁静,还有不少人羡慕古人,觉得过去的人生活没那么“卷”,也没那么辛苦。但实际上,古代人也同样非常劳累,清朝的官员们尤其如此。
对于清朝的官员来说,早上上朝可能不是最累的部分,真正的辛苦是在下班之后。做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呼风唤雨,反而是要时刻保持小心谨慎。清朝官员的工作生活究竟有多累?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日常是怎样的。
一、劳累的官员
古代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很多人辛辛苦苦读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最终成为官员。然而,成为官员之后,他们却发现,和拼命读书比起来,做官才是真正让人感到累的事情。尽管如此,做官依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
古代通讯条件远不如现代,没有快捷的通信工具,一切信息传递都要依靠人工。清朝的行政体系讲究上下命令,因此,官员们传递信息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非常大。官员们除了要在工作时间处理公务、发送公文,下班后也可能随时收到需要处理的公务信息。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最折磨人的事情之一就是上朝。他们必须在凌晨三点多钟起床准备。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想早起,尤其是在冬天,清朝的官员更是要忍受严寒。不同职位的官员上朝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三品以上的大员可以乘坐四抬大轿,而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坐两抬的轿子,甚至还需要步行前往。试想一下,从天安门广场走到太和殿,得走多少路。
更何况,品级较低的官员也不一定住在京城最核心的区域。上朝前就已经很累,而上朝过程中,官员们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提心吊胆的工作
有一句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清朝的官员们每天的生活都像是与老虎共处一般小心翼翼。皇帝的喜怒哀乐常常难以捉摸,突然被点名上朝,或者犯了错被处罚,都是常有的事情。每个官员都不得不小心思考自己上奏的每一件事,生怕皇帝不满意。
朝堂之上,各派系的大臣们相互角逐,斗智斗勇。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史书中记载,许多官员为皇帝服务时,都要时刻准备着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大臣的生活甚至可以用“随时准备好被砍头”来形容。
而在朝堂之外,官员们还需要敏锐地处理各种政务,清朝设置的尚书房、军机处等机构,都使得皇帝能够紧紧掌握权力。虽然每位大臣各司其职,但面对问题时,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如何快速解决,而是处理这件事会影响到哪些利益,自己日后的前途又会如何。
像西北边患、黄河水患这些事关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激怒皇帝,甚至导致满门抄斩的惨剧。清朝的官员们,在君主专制和朝廷利益之间左右为难,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晚清时期,许多有能力和担当的爱国大臣并不多,面对外患侵袭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太后的态度,而非百姓的感受。
三、要命的下班生活
与现代上下班打卡不同,古代的官员并没有严格的“上班”和“下班”之分。即使是深夜,如果皇帝或太后召见他们,他们也必须迅速整理好仪容,去皇宫面见。古代的官员几乎是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上班。
即便是在下朝之后,这些官员们依然忙碌不已。京城中聚集了许多达官贵人,他们之间经常进行各种小范围的会晤和交流。各种派系的官员们会趁机相互拉拢,商讨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即使是下班后的宴会,也充满了权谋的气息。一些不小心的言行,很可能成为朝堂上陷害对方的工具。
官员们的生活总是提心吊胆,进入了权力圈子之后,就再也没有退出的机会。虽然这些官员通过权力和财富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但这份财富背后,隐藏着无尽的心力交瘁。
清朝虽然避开了宦官干政、外戚干政等许多历史上的权力斗争,但它同样面临着太后掌权、缺乏贤能的宰相、以及外部列强的挑战。在清朝做官,绝非一个令人心满意足的职业。
结语:
看到这些,你还会羡慕古代官员的慢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