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IN宁波,我们继续聊聊地铁2号线的故事,今天来讲讲外滩大桥站附近的宁波老外滩。走过昨天提到的基督教江北堂后,我们稍微跨过几栋建筑,今天要聊的是一幢外形别致的老宅,它就是现在标注为“朱宅”的旅沪巨商朱葆三的旧宅。大家记住哦,今天这篇文章里可能有些地方会有小错误。
既然这儿被称作朱葆三的“朱宅”,那我们就先按这个名字来讲吧。朱葆三是近代旅沪的宁波帮商人中的佼佼者,他出生在浙江定海,时间回到1848年。到1862年,同治元年,年仅14岁的朱葆三就去了上海,开始了他的五金店学徒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学了珠算、语文和英语等知识。到了1878年,也就是他30岁的时候,他开设了自己的五金店——慎裕五金店,同时还涉足进口贸易,很快,他就成为了上海五金行业的领袖人物。
接下来的时间进入了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朱葆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华商银行,这是后来的中国通商银行的前身。从那时起,他的商业版图急剧扩张,不仅投资了浙江实业、四明、中华、江南等多家银行,还投资了华安、华兴、华成等保险公司,此外,他还在宁绍、长和、永利、永安、舟山、大连等地投资了轮船公司,甚至涉及到了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定海电气公司、舟山电灯公司等多个行业。可以说,朱葆三的商业帝国遍布了多个领域。
辛亥革命后,上海的都督陈其美和各界代表共同推举朱葆三担任财政长。那时,朱葆三提出了“毋苛捐,毋滥费,毋挠权”的九字方针,并得到了同意,开始筹措每月的军饷100万元。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上海的道台逃往租界,将各大银行的钱庄存折交给了比利时领事保管。结果,上海都督府需要提取存款时却被拒绝,幸好朱葆三出面担保,才使得这一问题顺利解决。那时候,民间流传着一句调侃:“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可见朱葆三在上海的影响力有多大。
除了赚得盆满钵满,朱葆三和许多当时的中国商人一样,积极回报社会。他参与了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四明公所、上海商业学院、上海公立医院等25个慈善项目。1926年,他去世后,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破例将他创办的华安水火保险公司所在的马路命名为“朱葆三路”,以此纪念他对社会的贡献。
讲到这里,朱葆三的故事大致就是这样了,但也有些疑问。从当时的外滩旧影来看,“朱宅”这座建筑应该建于1870年左右,是宁波老外滩最早的一批建筑之一。实际上,早在1914年,这里就已经是邮局的所在地,1927年,宁波的一等邮局也设立在这里。所以,称这里为朱葆三的“朱宅”似乎并不完全准确,倒不如说是朱葆三家族曾经的住所更为合适。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既然提到了邮局,明天我们将继续向南走,讲讲邮政局旧址的故事。顺便提一下,今天说的这幢宅子,还是得麻烦它继续“上镜”,关注我,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