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耕地资源却并不多,但由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特质,加上建国以来各届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并付出了巨大努力,如今中国人的饮食水平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要好很多,甚至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优越。中国不仅在许多蔬菜和水果的产量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占据了极大的比例。举个例子,西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西瓜在中国是非常便宜的水果,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吃西瓜,大家把它看作是日常食物,而不会觉得它是奢侈品。这个背后有一个基础:中国的西瓜产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对于中国人来说,西瓜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在其他国家,情况却不一定如此。在日本和韩国,如果请人吃西瓜,花费就相当高;而在美国,邀请黑人吃西瓜则可能被视为一种冒犯行为。 西瓜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水果,几乎成了全球闻名的典型食物。而在美国,西瓜却成了一个带有“政治敏感”的符号。这其中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的黑人历史是许多人熟知的,他们是“三角贸易”的受害者,最初是从西非被掳掠到美国做奴隶的后裔。在那个年代,黑人在农场的生活非常艰苦,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部分黑人获得了解放,成为了自耕农。尽管不再是奴隶,他们的生活依旧艰难。在那时,一些黑人开始种植西瓜,作为节日庆祝和丰收的象征。西瓜容易种植,水分足,糖分高,确实适合辛勤劳作的农民食用。 然而,许多白人旧势力并不喜欢黑人。尽管政治上已经无法恢复奴隶制,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依旧存在。这种歧视在宣传上不断加剧,黑人被刻板化为粗野、未开化的形象。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黑人喜欢吃西瓜就被污蔑为劣等的表现。黑人不仅被描绘成“偷瓜贼”,还被说成是特别喜欢吃这种劣质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瓜和黑人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古怪的联系——“喜欢吃西瓜”被当作是黑人“低等”文化的象征。 这种歧视实际上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黑人喜欢吃西瓜,这本身并不是什么缺点。实际上,不仅黑人,白人和中国人也都喜欢西瓜。而某些白人对西瓜的污蔑则纯粹是出于对黑人的仇恨和强加的虚假联系。事实上,西瓜本应是黑人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南部黑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象征着他们的勤劳与朴实。
但在白人社会强势的背景下,黑人不得不开始反抗这种污名化。西瓜成了羞辱黑人的工具,以至于他们在一些场合甚至被迫放弃食用西瓜。1948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克洛泽神学院学习时,参加了一个聚会,餐桌上有西瓜。他借机说道:“我不愿让人看到我吃西瓜,因为很多人把吃西瓜和黑人联系在一起。” 这场面令人感到荒谬,黑人原本喜欢吃西瓜,但由于白人不断地污蔑和羞辱,黑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文化习惯,甚至在公开场合避免食用西瓜。白人反而照常吃西瓜,享受着他们从黑人文化中汲取的习惯。而西瓜,作为黑人文化的象征,却被白人污蔑为“劣等民族的标志”。 这其实是一个十分不公平的现象,黑人喜欢吃西瓜本来是完全正常的爱好。想象一下,如果全球最喜欢吃西瓜的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吃了全球70%的西瓜。如果白人将中国人吃西瓜与“劣等民族”挂钩,难道中国人会放弃吃西瓜吗?肯定不会,而是会毫不在意地继续吃西瓜,并回击这些无理的歧视。 但在美国的环境下,黑人因为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像中国人那样拥有自信和从容,面对这种羞辱时他们的反应就显得更加无奈。类似的歧视还出现在许多食物上,比如炸鸡和葡萄汽水等。这些食物曾被用来羞辱黑人,白人甚至涂黑脸,粗鲁地吃炸鸡,作为一种对黑人的侮辱手段。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美国长期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和食品价格低廉导致许多下层民众(无论是黑人、拉丁裔还是白人)都长期依赖高糖分、能量过高却缺乏营养的食物,这也导致了超重和肥胖问题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