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并没有单独为孟达立传,这与他的复杂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如果三国时期真的有一些叛逆的历史人物,孟达无疑是其中之一。他先是背叛了刘璋,之后又反叛刘备,最后投降曹魏。孟达一生中的叛变几乎成了常态。给这样一个人立传,确实有些不便。 但这并不意味着孟达在历史上没有影响力。虽然《三国志》没有专门记载他的传记,但他的事迹却散见于许多其他人的传记中。其中《刘封传》几乎可以算作是孟达的附传,书中对孟达的描述比对刘封的还要详尽得多。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多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孟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起伏人生深刻地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孟达 一、文武双全,才华出众的孟达 孟达,字子度。他的父亲孟他曾经担任东汉凉州刺史,且孟他的事迹在历史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了智谋运用的经典之一。在史书中有记载,孟他通过巧妙的计谋最终当上了凉州刺史。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伯郎姓孟,名他,扶风人。灵帝时期,中常侍张让掌控朝政,而让的势力甚大。孟他仕途不顺,便用家财贿赂张让身边的奴隶,逐渐与他们建立关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孟他积蓄的财富逐渐消耗殆尽,但他最终获得了张让的信任,甚至张让的奴隶也开始帮他出谋划策。孟他因此获得了凉州刺史的职位。这个故事说明了孟他依靠智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这种行事风格对孟达的性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孟达的性格中有很多类似的智慧与权谋,但也常因无所顾忌的变节行为而饱受争议。 孟达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他还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从史书中对孟达的描写来看,他的智慧、战略眼光与法正不相上下。孟达与法正曾是好友,早在建安初年,他们一起入蜀效力刘璋,但当时并未得到重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孟达渐渐积累了一定的声誉。 刘备 后来,刘璋命孟达与法正各自带领二千兵马迎接刘备入川。法正成为刘备的谋士,随刘备入川。而孟达则被刘备委派,担任了重要的军事任务。他一度被派驻江陵,后来成为宜都太守,最终还独自率兵攻占房陵,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孟达曾在投魏之前给刘备留下书信,也曾在攻占上庸时给刘封写信,这些信函言辞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尤其是在给刘封的信中,他明确指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但刘封未加理会,最终如孟达所言,遭到了杀身之祸。临终时,刘封深感后悔,叹息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当孟达归魏后,这一举动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曹丕早已听闻孟达的才名,于是派人专门考察他的能力。在《魏略》中有记载,曹丕对孟达的能力非常看重,认为他有将帅之才、甚至具备成为卿相的潜质。孟达终于获得了曹丕的重用,曹丕甚至亲自与他同车,展现了极大的信任。曹丕将孟达任命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为平阳亭侯,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成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负责西南的防务。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孟达确实是一位才德兼备的出色人物。无论是军事谋略还是治国理政,他都有着不凡的能力。刘备未能充分利用孟达,确实给蜀汉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损失。 二、关乎荆州安危的孟达 《三国志·先主传》中提到:“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三国志·刘封传》中。孟达当时担任宜都太守,宜都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着西陵峡口,是连接荆州与西川的战略要地。令人关注的是,这块关键区域竟然直接由刘备统管,而非关羽。当时,刘备在平定汉中后,命孟达率兵攻占房陵,并派刘封增援。两人一起成功占领了上庸。之后,孟达便驻守上庸,再也没有返回宜都,宜都太守的职务由樊友接管。 当关羽进攻襄樊时,虽然他在一度通过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由于兵力不足,他不得不向刘封和孟达求援。然而,由于两者互不统属,孟达和刘封并未提供支援。最终,关羽陷入长期战斗,导致了东吴吕蒙的白衣渡江袭击,荆州危机爆发。孟达不在宜都,让这一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孟达还在宜都,他绝不会像樊友一样轻易撤退。他不仅能在宜都坚守数日,还能为关羽争取时间,支援关羽的战斗。倘若孟达能撑住几天,关羽便可以与他会合,从而反击东吴,荆州的命运或许就会改写。可惜,孟达的缺席成了蜀汉失败的导火索,关羽的全军覆没,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得蜀汉走上了衰败之路。 孟达不久后因与刘封发生矛盾,并担心刘备追究他未能支援关羽的责任,最终投降曹魏。 三、差点颠覆曹魏的孟达 在孟达投降曹魏后,他的能力获得了魏国的高度评价,曹丕对他也极为器重。然而,在曹丕当政时,孟达却也面临不少的嫉恨和猜忌。 刘晔向曹丕提出过警告,认为孟达“必不能感恩怀义”,司马懿也曾提醒曹丕,认为孟达不可轻用。但曹丕仍然对孟达深信不疑,孟达的权势逐渐稳固。但随着曹丕去世,孟达感到自己逐渐失去了庇护。 此时,诸葛亮开始接触孟达,试图引诱他回归蜀汉。经过考虑,孟达同意了诸葛亮的提议,成了魏国潜在的敌人。 然而,诸葛亮的计划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在《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表明,诸葛亮通过伪造孟达叛变的消息,诱使孟达举兵造反。然而,这一策略最终导致孟达的失败。在司马懿的高效反应下,孟达迅速被击败,最终被斩首示众。 四、孟达与司马懿的联系 孟达的死并非毫无意义。他的死,为司马懿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曹操曾警告曹丕,司马懿有不安分的野心,这也导致曹丕始终未让司马懿掌握太多兵权。然而,在讨伐孟达的过程中,司马懿首次指挥军队,开始获得实际的军权。 孟达的叛变加速了曹魏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为司马懿日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最终,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推翻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而这一切,都从讨伐孟达开始。 孟达,一位才华横溢的英雄,最终被时代所吞噬。在那个乱世中,尽管他经历了多次机遇,然而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终究未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