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位后期,因不再关心政务,朝政逐渐荒废,藩镇的割据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占了洛阳,企图进一步进攻长安。大唐面临危机之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统领军队,从潼关出发迎击安史叛军。高仙芝在封常清的建议下选择了暂时退守潼关。然而,唐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失守潼关外百里土地的谗言,最终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那时,高仙芝退守潼关的决策,到底是失误,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呢?
高仙芝和封常清决定退守潼关,有几个原因。首先,安西军精锐在之前与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的战斗中,因战事惨烈,遭遇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安西军英勇作战,但由于叛乱和战斗的双重压力,最后三万精锐士兵中只有几千人得以归国。这些退回的士兵中,还包括安西军的绝对精锐——陌刀队。此外,安西都护府有重要任务就是防守吐蕃。由于唐朝几次大胜吐蕃,双方积怨已深。因此,高仙芝领军时,安西军的数量和精锐程度都已大不如前,无法与安禄山的范阳军相提并论。 其次,安史叛军北部的游牧民族威胁较小,几乎全部出动,从范阳一路打到洛阳,士气非常高涨,兵力庞大。安禄山的范阳军长期扎根于燕赵一带,民众勇猛,且长期参与战斗,训练有素,战力强大。而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则是新组建的军队,虽然唐朝国力强盛,但关中地区的百姓久未参与战斗,缺乏实战经验,士气低迷,难以与安禄山的精锐大军抗衡。第三,唐玄宗对地方官员的信任大幅下降,尤其在安禄山叛乱爆发后。为了监督高仙芝,玄宗派了一位既不懂军事又贪图财富的监军随行。这位监军贪得无厌,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断向高仙芝索要贿赂,而高仙芝坚决拒绝。监军于是向玄宗上报,诬陷高仙芝畏惧叛军,指责他没有迎战而选择退守潼关,甚至让潼关周围的土地被安史叛军占据。唐玄宗没有分析形势,轻信谗言,结果做出了错杀高仙芝的决定。最终,安史叛军攻占了潼关,唐玄宗被迫逃亡。 从全局来看,高仙芝所率领的安西军,精锐已经大幅损失,而关中地区的唐军又没有足够的战力来抵抗精锐的安禄山军。安史叛军兵力雄厚,士气高昂,战力强大。高仙芝退守潼关的战略是以静制动,耐心等待最佳时机,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合适的决策。如果当时潼关能够坚守,西部的军队可以消耗安史叛军的锐气,同时,北方的军队可以进攻范阳,切断敌军的后勤保障。在敌军军心动荡时,西军可以与南方的勤王之军汇合,一举歼灭安史叛军。可惜的是,高仙芝依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而唐玄宗的智慧和英明已大不如前,难以作出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