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解放军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开始对各部队进行改编。原先的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分别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这个改编淡化了之前的地域色彩,强调了以解放全中国为核心的全局观念,这也是我军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
中原野战军改编成第二野战军后,下辖了三个兵团,分别是第三兵团、第四兵团和第五兵团。选拔谁来担任兵团司令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最终,经过讨论,陈赓作为资历最老、战功最显赫的人,担任了第四兵团司令,没人提出异议。随后,陈锡联担任了第三兵团司令,杨勇担任了第五兵团司令,而王近山则被任命为第三兵团副司令兼12军军长。这些任命一开始没有争议,但王近山却产生了不满。
王近山是我军的著名猛将,不仅在战场上敢打敢拼,在生活中也极具竞争心,强烈不愿意屈居他人之下。他觉得自己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都不比杨勇差,为什么杨勇能成为兵团司令,而自己却只能当副司令?因此,在一次干部任命会上,王近山站起来指着杨勇质问:“凭什么他能当第五兵团司令?”
这话一出口,整个气氛瞬间变得紧张。大家都知道,像王近山这样公开质疑上级领导的做法,必然影响团队的团结。面对王近山的质问,杨勇非常淡定,他只是微笑,并没有回应。此时,二野的政委邓小平站了出来,回应王近山:“凭什么?很显然,杨勇同志在各方面都不比你差,除了在战斗中和你不相上下,其它方面都比你强。”
陈赓和陈锡联也都劝说王近山,最终,王近山才不再争论,决定服从安排。
那么,王近山和杨勇,究竟谁更强呢?
首先,从资历上看,杨勇比王近山早一些参加革命。杨勇比王近山年长两岁,1927年就参加了革命,跟随浏阳农军攻打长沙,1930年加入了共产党,并曾担任红一军团第1师政委、第4师政委等职。而王近山是在1930年才参军,起步稍晚,之后也担任了第31军93师师长。尽管如此,杨勇和王近山在抗战时期的战绩相差不大。杨勇曾担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兼政委、第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鲁西军区司令、冀鲁豫军区副司令等职,而王近山则担任过八路军第129师769团团长、386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等职,双方的战绩相当。
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勇担任了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王近山则担任了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两人几乎并驾齐驱。
再来看看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王近山的勇猛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疯子”——“王疯子”这个名字便是他勇猛个性的写照。然而,王近山的这种勇猛,有时却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上级领导如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虽然认可他的勇气,但也多次提醒他要顾全大局,因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首先应该有全局意识,而不是冲动地冒险。有时,王近山的冲动会让他忘记自己的职责,甚至让他的上级不得不派警卫员跟着他,防止他做出过激的行动。
与王近山不同,杨勇的勇气与智慧并重。他出身武林世家,自幼习武,战斗时也毫不退缩,曾五次负伤,多次与敌人进行“肉搏战”。然而,他在战场上的最大优势在于他的沉着冷静与统筹全局的能力。1935年土城战役中,杨勇头部中弹,子弹从口腔穿出,击碎了六颗牙齿,但他依然冷静地忍痛指挥作战,用笔代口写下命令。这种冷静和智慧的结合,是高级指挥员最宝贵的品质。
最后,来看两人的为人处世。王近山性格暴躁,除了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勇猛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显得鲁莽。例如,在红军长征期间,部队急渡嘉陵江时,因浮桥狭窄,只允许战士通过,战马也应该跟随战士的步伐,但王近山不听命令,强行让战马走上浮桥,导致桥上发生拥堵。负责过桥的杜义德将军当场开枪打死了那匹卡住的马,才顺利解决了问题。而王近山则因为这件事拔枪威胁杜义德,险些发生冲突,幸亏徐向前及时赶到,才平息了事端。
在抗战期间,八路军规定干部不许带家眷,但王近山却把妻子韩岫岩带在身边,还特制了一个驴拉的“轿车”陪伴妻子行军。虽然刘伯承对他大发雷霆,但得知王近山妻子怀孕,才无奈地批准了这一特例。这种不拘小节、不顾纪律的个性,使得王近山在后来的职务变动中遭遇了麻烦,甚至因婚变被开除职务,军衔也降到了大校。
而杨勇则是典型的热情周到、严格遵守纪律的人,他有很强的原则性和责任感,深受部队的爱戴和尊敬。杨勇后来还担任过中国志愿军司令、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展现了他更为全面的领导才能。
因此,当年二野决定让杨勇担任兵团司令,而王近山只能担任副司令,实则是有充分的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