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这位皇帝从一个乞丐成长为天下之主,本身就已经足够传奇。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卓越的皇帝,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出身密不可分。 纵观历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可谓非常低微,仅次于石勒。石勒虽然不是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但他出身奴隶,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后赵,这比朱元璋的境遇还要艰难。
朱元璋的童年十分贫困,小时候便在地主家放牛为生。后来,天下陷入战乱,朱元璋进入寺院成为和尚。正是在寺院期间,他决定起义,逐渐扩大自己的队伍,最终建立了明朝,成就了帝王霸业。 不过,朱元璋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因此当上皇帝后,他并不喜好吟诗作对。古代皇帝发布圣旨通常使用文言文,而朱元璋则是一个例外,他的风格更为通俗直白。 尽管朱元璋没有受过书本教育,但在一次朝堂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前两句看似平淡甚至有些俗气,而后两句却异常精彩,让大臣们刮目相看。这首诗是一首悼念逆臣的挽歌,也被人戏称为《咏鸡诗》。前两句写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当朱元璋朗诵这两句时,朝堂上的大臣忍俊不禁,但又不得不收敛笑意,以示对皇帝的尊重。 然而,当朱元璋念出后两句时,整个朝堂的气氛立刻转变。后两句写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大臣们为之一振,对朱元璋的才情感到钦佩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从未接受过正式教育,他的名字“朱元璋”也是成为皇帝后才使用的。他原名朱重八,在元朝末年,天下动荡,很多人甚至没有固定名字,有的人连自己的姓氏都不确定。 这两句诗显示了皇帝的威严与气魄,一位少年时代缺乏文化积累的君王,能够写出如此豪迈之作,实属不易。这也说明,朱元璋在登基之后,确实在学问和文化修养上投入了大量心力。 朱元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文风格,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批阅文书,同时也能创作诗赋、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展现出他作为帝王的才情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