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国故事开始流传以来,三国黑就一直存在。这些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黑”三国,而是自称为“厚黑学”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样才显得有深度、有格调。于是,各种奇葩的观点接连不断,很多事情被误解甚至被恶意曲解。比如,关于关羽之死,有些人说是刘备的错,有人甚至认为是诸葛亮害死了关羽。今天,小编就来分析一下这些说法有多荒谬,解读一些历史事实,澄清这些谣言,辨别其中的毒瘤。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目标是攻打曹仁,成功擒获了于禁并斩杀了庞德,瞬间震慑了整个华夏,连曹操都考虑是否迁都以避其锋芒。那么问题来了,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呢?
首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这意味着,如果形势发生变化,关羽应当带领荆州军队向南扩展,攻占宛洛地区,为将来的战略布局做好准备。而当时,曹操的汉中之战进展不顺,夏侯渊被杀,刘备获得了汉中及上庸地区的控制权,同时吴国也在进攻江淮,分散了魏军的主力。综合来看,整体战略形势对刘备非常有利。 事实上,曹仁曾经攻打过关羽。在最初,曹仁曾在樊城周围围攻关羽,并且尝试占领宛城,但由于侯音叛变,曹仁最终放弃了攻打关羽的计划,转而处理叛乱,最终还被任命为征南将军。 因此,关羽决定北上攻打襄樊,显然是为了夺取这两座城池,为将来“天下有变”时可以从宛洛出兵做好准备。而他之所以有权这么做,也是因为他手中掌握着“假节钺”——这是一种军权的象征,意味着他有权根据形势做出战略决策。这个决定和诸葛亮的规划也基本一致,然而,东吴方面的威胁始终存在——关羽守着荆州对东吴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孙权的目标就是除掉关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敢于“白衣渡江”,秘密进行准备。 在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后,关羽如果继续进攻襄樊,应该能够轻松夺下这些城池。但命运作弄人,天降暴雨,襄阳和樊城被大雨封锁,关羽只能等待雨水退去。然而,这时曹操的援军,徐晃的部队赶到了,加之关羽部下的背叛,最终导致了他在麦城的惨败。 至于为什么刘备没有及时救援关羽,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古代通讯不便,根本没有电话和互联网。关羽在初期战况一片大好,刘备并未预见到后面的变故。关羽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没能及时得到援助,而当刘备收到消息时,关羽已经在麦城丧命。 那么,凭什么有人说刘备或诸葛亮害死了关羽呢?首先,关羽与刘备同生共死已超过三十年,彼此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可能背叛?刘备是非常精于识人的,如果关羽有任何不臣之心,刘备怎么可能将荆州和数万将士交给他守卫? 无论从忠诚还是能力来看,关羽都是守卫荆州的最佳人选。更何况,关羽的死带给刘备的是巨大的损失——不仅丢失了荆州,还失去了数万名将士,整个战略格局也受到严重影响。刘备失去的一切,怎么可能是他想要的? 另外,关于诸葛亮为何在掌握大权后不称帝的问题,历史上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曾国藩。很多人对这些问题心生疑虑,认为有权就该称帝。实际上,历史人物的选择远比现代人想象的复杂。你们心中若是有权,就可能会动心去称帝,而当别人选择不称帝时,你们却不理解。这也许就是现实中,很多人在面对真相时产生偏见的原因。总之,今天的某些人越来越倾向于“腹黑”,越来越现实,自诩为有思想。其实,他们忘了这个世界上仍然有真善美,仍然有纯粹和纯洁的东西,而他们丢失的,恰恰是最宝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