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金宣宗在位时期,蒙古做大。金兵在和蒙古兵交战过程中不断吃败仗。甚至金的燕京地区都被蒙古人占领。面对华北地区沦为蒙古人的势力范围,金宣宗无力收复。于是金宣宗想出了一个被诟病至今的想法:那就是取偿于南——金宣宗认为,金兵和北兵(蒙古兵)相比战斗力很差,但是和南兵(宋兵)相比,却也战斗力很强。所以金可以进攻南宋,从南宋手里夺取土地,弥补金的损失。
而金宣宗的这个决策被后世一直嘲笑。甚至至今很多人提到这段历史,都会笑话金宣宗异想天开。
其实我个人觉得,金宣宗思路没错,但是不合时宜。
1、思路为什么不错
当然,我说金宣宗思路没问题,相信很多人产生质疑。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金宣宗想法的,还实现壮大的例子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西周时期的楚国,其实地盘也就是长江流域,大致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内。楚国人在和周朝对峙的过程里,也不断向南扩张——一方面,楚和周争夺话语权,一方面,楚对南方地区不断征服。等到秦王政灭掉楚国的时候,楚的势力已经出现在五岭附近。秦始皇也在这个基础上,指令秦兵越过五岭,对岭南的百越族长发动征服战争。
所以从楚国扩张的情况来说,两线作战并不是错误,我们假设如果楚国不对外扩张,地盘一直局限于现在的湖北省境内。那么,估计都不用等到秦王政横扫六国,楚国就先已经被秦兵占领全境了。
类似的例子外国也有。比如越南历史。
古越南本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早在秦始皇在位那会儿,秦就占领古越南的核心部分——红河三角洲流域。之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上,古越南一直都是中华王朝的一部分——甚至西晋初年,晋廷还出动从蜀汉那里接盘的军队组织伪军,用来和吴国夺取交州——也就是现在的红河三角洲。最终的结局就是,西晋虽然暂时没能守住交州,但是吴国却因为晋吴交州战争,而掏空了国力,最终导致吴国被晋吞并。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整个华夏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古越南作为诸侯之一,也开始搞割据。
北宋建立以后,北宋在唐末的基础上收拾残局。赵光义曾对古越南用兵,但是古越南的军队顶住了宋兵的进攻。于是双方各退一步:宋廷许可古越南“自治”,但是古越南需要向宋朝称臣。于是宋朝册封古越南的君主为静海军节度使。宋神宗在位时期,宋神宗再度出兵进攻古越南,结果依旧没能实现战略意图。而古越南则在顶住宋兵进攻以后表示:南国山河南帝居——越南皇帝和中华皇帝一样,都是地位对等的皇帝。
当然,越南原本的领土也就是红河三角洲一带。但之后的历史上,越南开始向南方的占婆故地进行扩张。大约在18世纪左右,越南吞并占婆全境,越南领土也随之翻了一倍——越南的扩张,其实就是一方面顶住北方的压力,一方面向南扩张。
所以说,金朝在两边都是对手的情况下,选择南扩的思路并没错。
甚至宋朝本身,也是在一开始顶住北方的辽的同时,不断击破南唐、后蜀、南汉这些割据势力,壮大起来的。
2、不合时宜
金宣宗的思路没问题。但却不合时宜。
所以不合时宜,指的是金宣宗的计划虽好,但在当时不具备可操作土壤。
其实金的历史上,完颜亮是清洗的:完颜亮做皇帝的时候,认为金需要击破南宋。毕竟,对于金来说,如果南宋存在,那么,将来一旦漠北的部族做大,金可能面对南北夹击的状态。所以完颜亮致力于南征灭掉宋朝。不曾想,完颜亮没完成计划,自己还被部将杀死。完颜亮死后,金的皇帝完颜雍。之后的金朝一直没考虑吞并南宋。
也就是说,在金有实力的时候,都没能实现吞并金的战略意图,更别说金宣宗时期,吞并南宋已经是很被动的选择了。
所以说,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