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着“DF-61”字样的毛绒玩具,在短短72小时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2025年10月25日晚,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的冰舞自由舞比赛临近尾声。
中国组合任俊霏和邢珈宁刚刚结束表演,冰面上散落着观众为他们抛下的鲜花和各式毛绒玩偶。 这是花滑项目延续百年的传统,是观众与选手之间心照不宣的温情互动。
在走向等分区的路上,任俊霏弯腰拾起了一个造型独特的玩偶。 它通体军绿色,外形呈流线型,上面清晰地印着白色字符“DF-61”。 这个玩偶很快吸引了在场教练和选手的注意。
赛事转播镜头记录下了接下来的画面:教练郑汛和选手邢珈宁接过玩偶,在手中翻转查看,并短暂地模拟了一个类似飞行的动作,脸上带着轻松好奇的表情。 随后,这个玩偶被交到任俊霏手中,她抱着它坐了下来,和其他礼物放在一起,等待分数公布。 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一分钟,气氛看起来随意而寻常。
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互动,在三天后掀起了波澜。
10月28日,美联社发布一则电讯,称国际滑联已正式对“中国杯期间出现的导弹造型玩偶事件”展开调查。 国际滑联在后续声明中表示,正在评估该物品及运动员的相关行为是否“不当”,是否违反了其章程中关于维护政治中立和体育精神的原则。
“DF-61”这个代号迅速成为网络搜索热点。 公开信息显示,它指的是中国在2025年9月的一次阅兵中首次公开展示的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与此同时,同款卡通造型的毛绒玩具在国内一些电商平台和文创商店确有销售,被部分军事爱好者视为一种带有国家自豪感的文创产品。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立刻炸开了锅。
“运动员只是捡起了观众扔下来的加油礼物,这有什么错? ”一位名叫“冰上舞者”的微博网友评论道,这条评论获得了超过两万点赞。 “按照这个逻辑,扔熊猫玩偶是不是代表我们在威胁繁殖熊猫? 扔包子玩偶是不是在进行饮食文化输出? ”
许多熟悉花滑规则的粉丝站出来解释,运动员在等分区展示收到的礼物,本身就是这项运动的一项礼仪,是对观众支持的直接回应。 他们认为,将这一常规举动单独拎出来进行“调查”,其本身就带有选择性审视的意味。
“我看了二十多年花滑,俄罗斯选手抱过坦克玩偶,美国选手接过超人玩偶,从来没人说过一句话。 怎么到了中国选手这里,一个导弹模型就成了问题? ”资深花滑评论员王奇在自己的视频节目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支持调查的声音同样存在,尽管在中文互联网上音量相对较小。 一些海外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宣称,DF-61是“可携带核弹头的战略武器”,将其形象带入以“和平、友谊”为宗旨的体育赛场,是“极其不合适的”,甚至有人将这一举动描述为“含蓄的武力炫耀”。
面对不断发酵的争议,国际滑联尚未公布调查的具体时间表和潜在处理结果。 可能的处罚从警告到罚款,理论上甚至包括禁赛,但多数体育法专家认为,鉴于事件背景的复杂性,做出极端处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那个玩偶本身是什么,而在于谁在定义它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国际关系研究员表示,“一个在中国民众看来稀松平常、甚至略带萌感的文创产品,在另一种文化语境和政治叙事下,被解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味。 这种认知上的鸿沟,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
事件中的几位核心当事人,选手任俊霏、邢珈宁和教练郑汛,自调查启动后尚未公开表态。 他们正在备战下一阶段的比赛,突如其来的场外风波无疑给他们增添了压力。
在线下,那款引发争议的“DF-61”玩偶销量悄然增长。 一家网店店主表示,这几天咨询和购买的人明显变多,“很多人就是好奇,想看看这个‘国际知名’的导弹到底长什么样”。
而在全球各地的花滑论坛和社群里,争论仍在继续。 一方坚持认为体育应纯粹,任何可能引发政治联想的符号都应被隔绝在赛场之外;另一方则反驳道,如果连观众扔什么礼物、运动员捡什么礼物都要被上纲上线地审查,那花样滑冰延续百年的温情传统将荡然无存。
“下次中国观众是不是只能扔兔子玩偶了? ”一条高赞评论讽刺地写道,“毕竟,那看起来最‘无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