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直到刘备去世之前,他依然没有放弃夺回荆州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仇恨和耻辱,更关系到蜀汉政权的未来和生死。可以说,从接下来四十年的历史来看,如果蜀汉不能重新控制荆州,那么蜀汉政权注定走向灭亡。但若想打通荆州,必然会与东吴发生冲突。作为汉室的继承者,蜀汉与曹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与东吴的冲突对于实力最弱的蜀汉来说,只会让自己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蜀汉政权既不敢轻易发兵荆州,又不愿彻底放弃这个战略方向。这种战略上的犹豫和矛盾,也导致了刘备去世后李严仍然能保持实权,甚至在蜀汉政权的东线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军区——永安军区。
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驻守永安。尽管这个军区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但从公元223年到230年,这片区域却始终是蜀汉与东吴交界的一个敏感地带。这里,蜀汉始终驻扎着一支重兵,而这个军队的目标并不是曹魏,而是东吴的孙权。显然,这支军队的存在,表明刘备的战略布局并没有完全放弃与东吴的对抗。
众所周知,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大败后,蜀汉决定重新与东吴结盟,双方的军事合作延续了八年,直到蜀汉政权灭亡。然而,尽管蜀吴结盟,李严的两万大军依然驻扎在蜀汉与东吴的交界处,并且维持了八年之久,这种情况显得非常不寻常。尽管蜀汉在北方的战力捉襟见肘,东线却依然保持着如此强大的军力,这种军事布局显然不符合常规。
那么,刘备临终时设立这样的军区,究竟意欲何为呢?答案已经很清楚:不论是刘备临终时还是死后,刘备都希望蜀汉能够在未来找到时机,重新夺回荆州,收复失地。也就是说,刘备在临终前已经做出了“东北两策”的战略规划。他既想在北方发动北伐,也希望在东线寻求东进机会,扩大蜀汉的疆土。因此,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蜀汉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
在这种背景下,蜀汉政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三权分立局面:刘禅掌握皇权,诸葛亮负责北线的作战,李严则掌管东线的作战。这种分工的背后,是刘备对蜀汉未来的深远考虑。
不要小看李严,尽管他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较少,但在蜀汉的真实历史中,他可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李严在建安十八年被任命为护军,曾在绵竹抵抗刘备的进攻,但很快在刘备到达城下后投降,并转而成为刘备的部下。李严并非因为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刘璋忽视了他的背景——李严是南阳人,早年曾在荆州任职,可能和刘备是老朋友。
李严的军事才能不可小觑。在公元223年,李严成功镇压了在郪地起义的盗贼马秦和高胜等人,斩首敌首。尤其是在汉中之战期间,虽然诸葛亮负责后勤保障,但李严则负责防线上的军事行动,成功击退了来自南中的叛乱。这一系列表现,使得李严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可忽视的军事人物。
李严的出身和军事才能,使得他深得刘备的信任。在刘备临终时,刘备决定将东线的重任交给李严,设立了专门的军区,给予他高度的权力。这份信任,正是对李严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