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参观了唐朝所建的武成王庙,计划对庙宇进行修缮。在参观时,他发现白起的塑像位于武成王姜子牙塑像的左侧,并且排在第一位。赵匡胤立刻命令将白起的雕像搬出庙宇。很快,白起的雕像就被移出了,可能被放入了仓库。高锡随即上奏,要求将萧梁的大将王僧辩也从庙中移除,理由是王僧辩未能善始善终。因此,赵匡胤决定成立一个资格审查委员会,调查武成王庙中是否有其他不应供奉的历史名将,并将他们一并移出,不能再享受朝廷的祭祀。
赵匡胤成立的资格审查委员会是由他亲自牵头,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以及左拾遗知制诰高锡等人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们公布了一份名单,决定替换庙中的22位武将。拟定要进入武成王庙的有灌婴、耿纯、王霸、祭遵、班超等23位历史名将,这些人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将领。而要被替换出去的22位名将包括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关羽等人,名单上这些大将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这次行动无疑是一次彻底的大换血。
赵匡胤决定将白起的雕像降级处理,而非彻底移除武成王庙,且这个名单并非最终版本,还进行了后续的调整。赵匡胤为何要进行这种变化?其实,这背后有深层的用意。虽然赵匡胤在建隆二年(961年)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一批大将退位,但许多大将依旧心有不甘。毕竟,他们的权力突然被剥夺,昔日的优越感也不复存在,手下许多部下依旧在职,这让不少将领心中不满。而且,这些将领的手下仍然是宋朝军队的中坚力量,赵匡胤这一举动似乎带有卸磨杀驴的意味。
很快,梁周翰,这位北宋初年的文学大家,强烈反对这一决定。梁周翰与高锡、柳开、范杲等人共同引领了北宋初年的文坛,被称为“梁高柳范”。他对赵匡胤的决定进行了深刻分析,主要有三点:
一、找缺点人人都有。
赵匡胤提出,所有被移除的历史名将都有不同程度的瑕疵,比如白起屠戮降兵、吴起杀妻、孙膑为残疾人、廉颇曾经被俘等,这些个别问题成为他们被移除的理由。梁周翰则指出,根据这一标准,庙中的其他名将也都有问题。例如,乐毅也曾被俘,诸葛亮服务于偏安的刘备,李广因误期自杀,邓禹在回溪战败,窦婴因朋党之事被杀等。这些人同样有缺陷,若按此标准,岂不是所有的名将都不能保留?
二、搬走22员名将对大宋将来不利。
梁周翰认为,赵匡胤修建武成王庙本意是为了激励将士,而此时北宋还未完全统一,过早进行此类调整,会产生负面影响。吴起与兵圣孙武并列,白起被尊为战神,孙膑被誉为兵家亚圣,韩信被后世尊为“兵仙”。如果这些人物都被从武成王庙移除,那么庙中的威信将大大削弱。武成王庙的作用并非仅仅依靠姜子牙,而是因为有众多历史名将的集结与升华。若搬走这些伟大的将领,庙的公信力几乎不存在了。此外,武将们可能会觉得战功白费,甚至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谁还会愿意为宋朝征战?
三、民间对这些名将早已耳熟能详,撤换会引起民众混乱。
许多历史名将,如吴起、孙膑、廉颇、韩信等人,早已深入民心。普通百姓对这些人物的事迹非常熟悉,甚至视他们为楷模。如果朝廷将这些人的神位移除,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广泛议论,对这一决定产生疑惑。对已经去世的历史人物进行苛责,不仅没有必要,还可能造成误解与误传,扰乱民心。
最后,梁周翰的反对让赵匡胤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他觉得自己的决定过于草率,没有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最终,赵匡胤虽然进行了一些升降调整,但这次事件的影响远比他预想的要大。至于最后的具体安排,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直到宋徽宗时期,武成王庙的祭祀名单和名将排名才得以正式确定,与唐朝时期的排名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期,张良位列十哲之一,居于武成王姜子牙右手的第一位。而在宋朝,他的位置变动,改为站在姜子牙旁边,成为庙中的配享祭祀之一。其他十哲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唐朝时,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等名将排列在左侧,张良、田穰苴、孙武等排列在右侧;而在宋朝,名将们的位置有了更大的调整,文臣和武臣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管仲的加入,标志着赵匡胤对文臣地位的提升,同时也表现出对武将地位的某种打压。
在这一系列调整中,吴起和白起的地位发生了下降,但他们依旧在东西庑的位置排在首位。这一改变显现了赵匡胤心中的意图,他希望通过这些变化来调整整个朝廷中文武之间的权力平衡,遏制武将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