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下,国家的国力逐渐衰退,而西方各国则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逐渐衰落的中国,用先进的武器和战船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了一系列掠夺和侵略行为。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夺走可以搬运的宝物,而是秉持着“自己带不走也绝不留下”的残忍理念,将这座曾经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随后,八国联军更是闯入紫禁城,将皇宫内的珍宝几乎一扫而空。
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其宫殿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八国联军的士兵甚至恨不得将地板也撬走。慈禧床头放着的一本“女鬼画册”,就这样被八国联军中的沙俄士兵抢走。令人惊奇的是,直到1957年,这本画册最终被苏联归还给了中国。那么,这本画册到底是什么?为何会被返还呢?
慈禧太后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她大力打压改革派,使得各种改革措施纷纷失败。更令人气愤的是,她过度沉溺个人享乐,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为了筹办自己的六十大寿,慈禧甚至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这笔资金不仅关系到整个北洋海军的运作,还直接影响了甲午战争的胜负。正是她的这一举动,导致北洋海军战力受损,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种种原因,使慈禧在后世被视为历史上的“罪人”,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然而,在当时的清朝,慈禧可是权力至高无上的人物。无数人都渴望讨好她,若能得到她的青睐,生活便能顺风顺水。即便掌握大权,长时间居住在深宫之中,慈禧也免不了感到孤寂无聊,于是便需要一些方式来打发时间。
慈禧最喜欢的消遣便是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深刻剖析了人性,读起来趣味盎然。闲暇时,慈禧经常翻阅《聊斋志异》,她身边的太监和宫女都清楚她的这一爱好。有一位商人通过贿赂慈禧身边的太监,得知了这一信息。
这位商人名叫徐润。年幼时,他随叔父来到上海接受良好教育。19岁时,他进入宝顺洋行工作,凭借出色的能力不断升职,最终成为宝顺洋行的总买办。与此同时,徐润也开始经营茶叶生意,随着生意规模不断壮大,他离开宝顺洋行,专注于茶叶事业,逐步发展成为近代茶叶大亨。在此基础上,他还涉足其他产业,其中就包括印刷厂。
在当时的生意环境中,若要顺利开展商业活动,必须依靠朝廷中的关系。有朝廷庇护,做生意自然顺利。徐润因此将目光投向慈禧太后,她可是清廷的第一人,有她庇护,生意便如虎添翼。正值慈禧六十大寿将至,徐润打算送上一份特别的大礼。
然而慈禧见惯了各种珍奇异宝,普通的礼物难以引起她的兴趣。徐润于是向慈禧身边的太监打听她的兴趣爱好,得知她酷爱《聊斋志异》后,便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制作一本专门的“聊斋画册”。平常的《聊斋志异》只有文字,远不如图画生动有趣。
想法确定后,徐润高薪聘请了多位知名画师,将《聊斋志异》的故事通过画作呈现出来。在众多画师的精心创作下,《聊斋图说》终于完成。画册共四十八册,每册均为折叠式装裱,封面和封底用织锦装饰,看上去华丽无比。画册不仅有精美的画作,上半部分是图画,下半部分则是文字故事,堪称图文并茂。
徐润看到画册后连连称奇,相信慈禧一定会喜欢。果然,在慈禧六十大寿时,《聊斋图说》在众多礼物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她的喜爱,并受到大臣们传阅,个个赞叹不已。此后,徐润因这份礼物获得了慈禧的青睐,生意也顺利发展。这本《聊斋图说》成为了慈禧心爱的珍宝,放在床头,每日翻阅。
在《聊斋图说》中,有一册最受慈禧喜爱,那就是“女鬼图”。画中描绘了一位青面獠牙的恶鬼正在为桌上的一张人皮作画,人皮的一半是绝色美人,另一半则空白。透过破损的窗纸,窗外的目光惊愕地看着屋内的场景,那双眼睛里满是震惊。画作生动地表现了书生发现美人其实是恶鬼,其美貌只是画出来的人皮的故事。此画正对应《聊斋志异》中的《画皮》,这一章节被翻拍过无数次,至今仍让许多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而生动的画作更令慈禧沉迷不已,成为她最爱的画册之一。
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六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中国。清政府无法抵抗,皇族与大臣们仓皇逃离,慈禧亦不例外。在慌乱中,她忘记了床头珍藏的《聊斋图说》,这本画册就留在了寝宫之中。八国联军闯入紫禁城,抢夺宫内财宝,几乎洗劫一空,若可能,甚至连整个紫禁城都想带走。慈禧的宫殿尤为引人注目,各种珍宝让强盗们眼睛发亮。
就在此时,一名沙俄小兵发现了床上的《聊斋图说》,见其外观华贵,便认定为宝物,二话不说就将其带走。回国后,沙俄士兵翻开画册,看到各种妖魔鬼怪,尤其是那幅“女鬼图”,吓得面色大变,赶紧合上画册,不敢再看,但仍将其珍藏起来。
时光飞逝,五十七年后,新中国成立,中国不再任人欺凌,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友好关系。那本《聊斋图说》在此时仍在苏联手中。面对这些遗失的文化珍宝,我国人民心中充满痛惜,渴望将其追回。文化部深知画册的珍贵,主动向苏联提出归还请求。苏联在与新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将《聊斋图说》归还给中国。
归还的画册虽然缺失两册,但能保存下四十六册已是意外之喜。国家随后将其妥善收藏于博物馆中,供民众欣赏。实际上,《聊斋图说》的经历折射出我国国际地位的变迁:清末时落后便挨打,国家被烧杀抢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崛起,世界各国不再敢轻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