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晚清时期,清朝面临国危民困的局面。尽管统治阶层并不急于拯救国家,形势却把他们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此时,清朝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议题是如何防范外敌入侵。由于看法不一,朝廷大臣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主张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卫,增强海军力量,以抵御西方列强从海上对清朝的侵略,因此,他们被称为海防派。另一派则主张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守,重点对抗沙俄,坚决收复新疆,所以他们被称为塞防派。李鸿章与左宗棠分别代表了这两派。尽管朝堂上的争论从未得出结论,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却丝毫未曾停歇。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防派的李鸿章几次参与的卫国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而李鸿章个人也因私欲将国家利益置于一旁。相反,左宗棠仅凭一场战斗就证明了自己作为主战派的坚定立场,不仅没有辜负塞防派的期望,还成功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民族的利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主战派与求和派之间的斗争。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回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局势。
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外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看清了清朝的虚弱。清朝暴露的不仅是国力的衰弱,还有它面对侵略的软弱。清朝的统治阶层一味求和,甚至不惜割地赔款。列强们纷纷涌入,像跗骨之蛆一样占领了清朝的土地。英法等国继续沿袭鸦片战争的做法,从海上对清朝展开攻击。
与此同时,日本迅速崛起,开始侵略琉球,并对台湾表现出侵略欲望。法国从中南半岛开始向西南内地扩张,攻势猛烈。海上的防务压力令清朝头痛不已,陆地上的局势也不容忽视。沙俄在东北和西北不断扩张,英国也在西藏地区挑起事端。
清朝内部也动荡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与捻军的起义尤其严重,几乎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清朝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困境。在这种局面下,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却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仍然过着安逸的生活。
海防派与塞防派的争斗由此开始。在镇压内乱时,清朝表现出了强硬态度。即使放弃抵抗外来列强,清朝仍决定先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最终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组织镇压下来。到1870年代初,内乱基本平息,清朝的政局稍微稳定,甚至有些官员开始沾沾自喜。
但列强的侵略并没有停歇,沙俄在西北地区利用回乱迅速扩张,抢占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伊犁。面临这种形势,李鸿章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向慈禧上书,提出加大海防力量的建议,并拉上了其他几位总督来加强说服力。他的方案包括增加军费、购买军舰等措施,但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尤为极端——放弃新疆,不与沙俄在西北展开过多的纠缠,把有限的力量和经费集中投入海防。
李鸿章用明朝时期的策略举例,称明朝曾放弃努尔干、河套等地,造成了塞外土地的丧失。他主张,清朝可以放弃新疆,将资源集中在海防上。这一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左宗棠,作为塞防派的代表,立刻于1875年做了专题汇报,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左宗棠指出,塞防派并非反对海防,而是强调两者并重。他坚决认为新疆不能放弃,因为新疆不仅关乎蒙古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北京的安全。
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甚至海防派的一些官员也开始动摇。慈禧最终表态支持左宗棠的立场。随着局势的变化,李鸿章感到威胁,于是他放弃了政治斗争,转而对左宗棠进行人身攻击,声称左宗棠的行为是为了积攒军力,图谋西北地区的军阀地位。
然而,最终,军机大臣文祥决定支持左宗棠,决定收回新疆。尽管如此,塞防派的情况依旧艰难,因为清朝只提供了200万两军费,其余的800万两需要左宗棠自己解决。为了筹措资金,左宗棠通过胡雪岩等人向英德借款。
左宗棠的成功可谓是注定的。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西北打了一个胜仗,不仅收回了新疆,还成功夺回了沙俄占领的伊犁。虽然部分领土丢失,但与清朝失去的其他领土相比,左宗棠为国家民族立下了大功。作为塞防派的代表,左宗棠始终坚守主战立场,在面对列强时毫不退缩,堪称名副其实的主战派。
而李鸿章则完全是求和派的代表。无论是在甲午战争还是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的态度都暴露无遗。洋务运动使得清朝建立了四支现代化的海军,然而海军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李鸿章的干预导致福建和南洋水师遭到毁灭性打击。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因保存北洋水师的私利,避战错失良机,最终导致全军覆没。1896年,他更是在中俄密约中,与俄国交易,私下收取了300万卢布,牺牲了东北的利益。
这些事件都表明李鸿章的私欲远大于国家利益,他并非为了国家着想。而左宗棠则完全不同,他在65岁时依然没有放弃捍卫国家利益的责任,实实在在为国家与民族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