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为官过程,解读《曾国藩家书》系列之16: 曾国藩是一位清廉的官员,尽管他后期升任了高官并封侯拜相,但他的生活始终保持着简朴的作风。他并不是没有机会积累财富,而是他刻意选择了不去做这件事。他的理想是成为“内圣外王”的人物,金钱和财富并非他追求的目标。 曾国藩在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是他刚刚进入朝廷做官的初期,那时他还是翰林院的一名七品小官。 当时的曾国藩到底有多困窘?他在家书中有过详细的描述。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三月十一日,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信中提到: “此刻光景已窘,幸每月可收公项房钱十五千,外些微挪借,即可过度。京城银钱比外间究为活动。”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所幸每个月可以从公家那里收取约一千五百两的房租,再加上一些借款,才得以勉强度日。他还提到,京城的银钱流动较快,借钱也相对容易。 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京城的生活非常艰辛,虽然他接管了长沙会馆,能够收取一定的房租,但这些钱根本不够支撑他的基本生活。 曾国藩的生活几乎是靠借款来度过的,这样的官员,在清朝的腐败官场中,依然能保持清廉实属难得。
对于曾国藩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曾国藩当时的地位极为低下,手中没有实权,他即便想要敛财,也没有机会。 从曾国藩的仕途来看,他那时确实处于极为卑微的位置。那时他只是一名七品官员,属于翰林院的从七品检讨,主要负责编辑和修订国史。由于他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因此他自然没有机会敛财。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曾国藩立志要做一位好官,即便生活贫困,也不会通过不正当手段去攫取财富。 从曾国藩的行为来看,他做官的确不是为了敛财。在这一时期,虽然他的职位很低,但在腐败的晚清官场中,依然有很多积累财富的机会,而这些机会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举办各种宴席来敛财。当时的官场上,许多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会举办各种宴席,像搬家、娶妻、生子、过生日等等,都是索取礼物的机会。有些不知廉耻的官员甚至一年要过两次生日。 虽然曾国藩当时只是一个七品小官,但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效仿那些官员,举办宴席,收取礼品。但曾国藩认为,通过宴席来收取礼物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于是他不仅自己拒绝举办这样的宴席,甚至连同事们举办的宴席,他也一律拒绝参加。 第二种方式是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到字画商店去卖。当时的曾国藩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毕竟是翰林院的成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加上他在翰林院中学识和书法都相当出众,他的书法作品自然不愁没有买家。 在清朝时期,许多字画商人专门收购翰林出身的官员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能够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因为清朝非常看重翰林出身的官员,许多地方督抚和朝中重臣都来自翰林院。作为翰林的曾国藩,只要他愿意,他的书法作品完全可以卖得好价钱。 然而,曾国藩拒绝了这种通过卖字画赚取财富的方式。 正因为曾国藩坚持不以金钱为目标,甚至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依然不依赖金钱来度日,他才能成为一位名垂千史的伟大官员。这样的清廉官员,在腐败的清朝官场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也正是曾国藩与那些庸官们的根本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