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还是《鹿鼎记》中,权臣鳌拜都是一个极具存在感的人物,而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桥段,更是全剧的高潮,让观众印象深刻。可是历史上的鳌拜到底是怎样的人?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鳌拜的父辈很早就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打天下,受家庭影响,年轻时的鳌拜就投身军营。他作战勇猛,敢打敢拼,因此屡立战功。他随军最久的,是英郡王阿济格,也就是多尔衮的哥哥。
1637年,皇太极下令阿济格进攻皮岛。此前,明军将领毛文龙已退守皮岛,并与关外明军互相呼应,皇太极多次派兵攻打都难以攻克。阿济格勇猛善战,深得皇太极信任,因此担此重任。
在这次攻岛战役中,年轻的鳌拜主动请战,承担最关键的后队冲锋任务,甚至立下军令状:“若不得此岛,必不回见王,誓必克岛而归!”果然,他英勇异常,明军炮火密集,清军一度陷入混乱,鳌拜不顾自身安危冲入敌阵,带领士兵攻下皮岛。皇太极十分重视这次胜利,对参战将士大加奖励,尤其是立首功的鳌拜,晋升为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
清军入关前后,鳌拜在多场战役中持续发挥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屡立战功。到1643年,他被提升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在八旗将领中地位显赫。
1643年皇太极去世,由于未留遗言,长子豪格与异母弟多尔衮为继承权争执不休。鳌拜作为镶黄旗统领,与正黄旗将领们坚定支持豪格。这并非他偏爱豪格,而是出于对皇太极的忠诚,认为继承人必须是皇太极之子,以报恩情。
鳌拜对皇太极极忠,即使面对凶悍的多尔衮,也不退让。他的坚定让多尔衮不敢以武力争位,但也不希望豪格登基,于是提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保皇派将领以鳌拜为首无法反对,豪格虽不满也无奈接受,福临遂即位,为顺治。多尔衮虽未称帝,却成摄政王,掌握绝对权力。他随意处置异己,豪格首当其冲,1648年被构陷入狱,不久死去。坚决拥护豪格的鳌拜,自然成为多尔衮眼中钉。
在多尔衮摄政七年间,鳌拜屡次获罪,被罚银、革职,甚至被论死,但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顽强生存。1650年多尔衮去世,鳌拜终于迎来顺治亲政。
1650年11月,14岁的顺治亲政,他曾听闻鳌拜为拥立皇太极之子所作努力,因此非常敬重,将他视为心腹重臣。此时的鳌拜并不像后来专权那样跋扈,他谦恭随侍在顺治身边,与年轻君王商讨国事,同时发挥武将特长,亲自教授武进士骑射。对孝庄文皇后,他也十分恭敬,甚至在皇后生病时,不顾自身,随时侍候宫中。顺治眼中的鳌拜,是忠心耿耿、战功赫赫的功臣。
1661年顺治去世,按照遗诏,皇三子玄烨即位,即康熙。顺治因早年受多尔衮独裁压制,为后代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然而,事实证明,四人中只要一人极度强势,就容易一人独大。鳌拜迅速成为康熙时期的多尔衮,专权跋扈,为维护地位,不惜残害异己,即便康熙明令不同意,他也敢假传圣旨处决反对者。
1667年,14岁的康熙开始亲政。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病死,苏克萨哈成为辅臣之首。鳌拜势焰高涨,康熙难以应对,苏克萨哈主动上奏请辞,以推动鳌拜和遏必隆同样辞职。但此举激怒鳌拜,他罗织罪名,欲置苏克萨哈于死地。少年康熙全力保护苏克萨哈,而鳌拜则像武夫般在皇帝面前咄咄逼人,甚至连续多日强奏,完全与康熙分庭抗礼。最终,苏克萨哈被处绞刑,连累全族诛杀。
康熙对鳌拜的忍耐已到极限,但他明白,鳌拜掌权时间长,朝廷内外及身边皆有其党羽,若要除掉鳌拜,必须先稳定局势,不能让其起疑。于是,康熙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侍卫,每日在宫中练习布库——满语意为摔跤,清皇室一直重视此项活动。鳌拜以为少年康熙沉迷游乐,不以为意,反而为其高兴。
两年后,康熙召鳌拜入宫,让自己训练多日的侍卫与这位“满洲第一勇士”较量。此时鳌拜年近六旬,多年养尊处优,加之曾在战场受伤,已非昔日勇猛之姿,自然无法与生龙活虎的侍卫匹敌,最终被擒。
被擒后,康熙派人审讯鳌拜,列出30条罪状,按理应处死。鳌拜知死路已定,求见康熙。见面时,他已不复威风,颤巍巍向康熙行礼,缓缓脱去衣服,露出一道道身上的伤疤,并逐一说明来源:有的是当年救皇太极受的伤,有的是攻打皮岛炮火留下的,有的是征讨大顺军队时留下的……
康熙被触动,热泪盈眶,下旨赦免鳌拜死刑,仅将其囚禁。但如同多尔衮囚禁豪格一般,不久鳌拜也死于狱中。他曾经的勇猛和权势,最终只能铭刻在史册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