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在建立政权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与当时军事力量较强的蒙古部落联姻的策略。清朝初期,皇帝的后宫里有许多蒙古后妃。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到世祖顺治、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他们先后迎娶了21位蒙古后妃,其中包括4位皇后和13位妃子,这些蒙古后妃主要来自科尔沁等部。
努尔哈赤:开创满蒙联姻的先河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当时25岁的努尔哈赤,以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五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然后,他将势力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开始了征服蒙古并试图问鼎中原的征途。
自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努尔哈赤在大败叶赫部及蒙古九部联军后,开始通过联姻修好与各部的关系,拉拢更多的盟友。
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主动向当时较为强盛的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的贝勒明安求取联姻。同年四月,明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做了侧妃,正式开启了满蒙联姻的历史。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安的侄女哲哲(即后来的孝端文皇后)也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当时哲哲年仅15岁,皇太极22岁。皇太极此时已娶过两位妻子——元妃钮祜禄氏和继妃乌拉纳喇氏,分别为他的三个儿子生下了继承人。尽管哲哲并非皇太极的原配,但努尔哈赤依然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显示了他对满蒙联姻的重视。
此外,哲哲的叔叔科尔沁部孔果尔贝勒的女儿也在一年后成为努尔哈赤的妃子。这位妃子尽管未生育子女,但一直活到康熙四年(1665年),并被康熙尊为“皇曾祖寿康太妃”,是努尔哈赤所有妃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皇太极:五位后妃均出自蒙古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哲哲生下了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后封固伦温庄长公主)。同年,哲哲的侄女、13岁的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他的侧福晋。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位为大汗,改元“天聪”,哲哲成为皇太极的正妻,名为汗王大福晋。
天聪二年(1628年),哲哲又生下了皇太极的第三女(后封固伦端靖长公主)。
天聪八年(1634年),哲哲又生下了皇太极的第八女(后封固伦端贞长公主),此后再没有生育。
同年,哲哲的另一个侄女、26岁的海兰珠再嫁皇太极,后来成为他最宠爱的妃子。三位姑侄同时嫁给皇太极的事件也成了历史佳话。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七月,皇太极举行了册封五宫后妃的典礼,正式册封哲哲为中宫清宁宫皇后,成为大清的首位开国皇后。其他四妃分别是:海兰珠(东宫宸妃)、娜木钟(西宫贵妃)、巴特玛·璪(次东宫淑妃)和布木布泰(次西宫庄妃),这五位后妃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其中三人来自蒙古科尔沁部,另外两位来自蒙古阿霸亥部。
皇太极的五位后妃均出自蒙古,这一时期的满蒙联姻达到了顶峰。
顺治:六位蒙古后妃均不受宠
然而,到了顺治时期,满蒙联姻的局面发生了变化。顺治皇帝在6岁时继位,24岁去世,在他短短的生命中,后宫有37位嫔妃,其中6位是蒙古后妃。这些蒙古后妃包括顺治帝的废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等,均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
尽管这些蒙古后妃地位尊崇,但顺治皇帝的14位皇子和6位公主中,却没有一个是她们所生。可见,顺治皇帝对这些蒙古后妃极为冷淡。
顺治对蒙古后妃的冷遇,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婚姻是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安排的,顺治对此并不认可;此外,顺治皇帝后期宠爱董鄂妃,使得其他妃嫔逐渐失宠;再者,顺治对汉文化的推崇,促使他逐步拉拢汉臣,削弱满蒙贵族对皇权的影响。
康乾时期:蒙古后妃稀少,宗室联姻代替
进入康熙时期,清朝在中原的统治稳固下来,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加强,皇帝更倾向于娶温文尔雅的汉人女性。与此同时,漠南蒙古与满洲的关系趋于平稳,不再需要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
康熙时期,皇帝后宫有67位妃子,其中只有2位是蒙古后妃,且这两位都未育有子女。
慧妃和宣妃分别来自科尔沁部,慧妃早逝,而宣妃在康熙宫中长期不受宠,但她的家世显赫,最终因出自蒙古贵族而受到尊重。宣妃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才去世,享年70岁左右。
雍正和乾隆时期,蒙古后妃的数量减少,乾隆时期只有两位蒙古后妃:豫妃和恂嫔。
道光时期,静贵妃虽然有蒙古血统,但家世较为普通,入宫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品貌出众,而非满蒙联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