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月亮半轮高悬,影子倒映在平静的羌江水中,缓缓流动——李白
许多人年轻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台印钞机,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赚到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然而,谁曾想到,有一天这台印钞机的赚钱速度竟然会被远远超越。 在中国修建三峡大坝的那段时间,曾受到许多人的质疑与嘲笑。因为三峡大坝工程的规模实在太庞大,光是移民工作就让人觉得难以完成。但中国却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成功建成了三峡大坝。随着大坝开始运行,其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令所有人震惊。如今,三峡大坝每天的收入,堪比数十台源源不断运作的印钞机。 三峡大坝的前世今生 提到三峡大坝的建设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当时,第一个提出建造三峡大坝的,并不是水利专家或科学家,而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1918年,中国的第一座水电站建设成功,这座水电站不仅展示了水电的巨大优势,也为我国水电站的建设打开了大门。次年,孙中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构想。 在孙中山看来,修建三峡大坝有着巨大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三峡大坝能够提供庞大的电力;其次,它有助于改善长江流域的航运条件,将重庆和上海通过水路紧密连接;最后,三峡大坝对商业和金融等领域的推动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当时民国政府的能力有限,这一计划并未能实现。 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国政府曾尝试修建三峡大坝,并邀请了美国的水利专家来设计。但遗憾的是,三峡大坝依然未能建成,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峡大坝的建设才得以真正启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峡大坝并不在当时的规划之中。那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支撑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然而,1945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灾情极为严重,洪水淹没了大量地区,统计显示,至少有120多个城镇遭受了洪水的侵害,耕地被淹没超过4700万亩。 这场灾难提醒了国家,长江流域的水患必须得到有效治理,而修建三峡大坝成了最合理的解决方案。1946年,我国邀请了100多位苏联水利专家,共同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尽管建设的道路依旧困难重重,但这项计划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确保三峡大坝的顺利修建,勘测工作进行了整整三年,虽然建设再次遭遇了暂停,但很快,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明确的三峡大坝建设计划,并于1970年底正式启动了工程。 克服重重困难 作为亚洲曾经最大的水利发电站,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持续了18年。在此期间,前哨站葛洲坝水电站顺利竣工,这标志着三峡大坝建设正式进入了加速阶段。其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是移民工作。当时被称为“百万大移民”,尽管许多长江流域的居民不舍得离开家园,但他们响应政府号召,按照移民计划成功迁移。 随着移民问题的顺利解决,剩下的工程进展顺利。按照当时的物价,三峡大坝的总投资超过了1300亿元,但相较于三峡大坝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笔投入不过是九牛一毛。 2003年6月,三峡水电站正式开始蓄力发电,仅当年就贡献了55万千瓦的电力。这一成功的启动为三峡大坝后续工程奠定了基础,2009年,三峡大坝全面完工。到了2017年底,三峡大坝的总发电量已占全国电力总量的约1/6,收益十分可观。从那时起,三峡大坝真正成为了中国的“印钞机”。 巨额的收入 三峡大坝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它的经济效益同样非常显著。据统计,到2013年,三峡大坝的收入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按照当时的电价计算的。如果根据2013年公示的总投资额来算,三峡大坝仅用了5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 随着电费的逐步上涨,三峡大坝每日创造的收入也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十几台大型印钞机不停地工作,才能带来的收入。 作为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国民工程之一,三峡大坝在完成发电任务的同时,还创造了巨大的收入。它不仅成为了国家首批5A级景区,门票价格达到了105元,还在航运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三峡大坝的特殊设计使得长江流域的航程缩短了600公里。 然而,三峡大坝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还是抗洪抗旱。每到雨季,大坝的蓄水能力非常强,而在干旱季节,只要开启放水,就能迅速解决长江流域的用水问题。 对于三峡大坝,国外专家曾提出批评,认为它的使用寿命可能只有50年。然而,这些观点很快被中国的水利专家驳斥。他们指出,三峡大坝的设计和材料使用使其使用寿命至少可以达到100年,且不考虑未来可能的加固措施。到目前为止,三峡大坝已经运行了不到20年,仍然为国家贡献着巨大的收益。 三峡大坝不仅开启了中国基建“狂魔”的时代,还让中国的基建队伍在世界上名声大噪。如今,中国的基建工程已领先全球,许多国家都希望中国的基建队伍帮助他们完成各种大型项目。例如,全球一半以上的高铁项目是由中国基建队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