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库页岛的原住民尼夫赫人,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在中国的史料中,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曾与尼夫赫人有过接触。清朝时期,尼夫赫人受吉林将军管辖,满族称他们为“费雅喀”。后来,沙俄侵占了库页岛地区,尼夫赫人逐渐成为沙俄的统治下的民族。
那么,尼夫赫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一、从野人成为“尼夫赫人”
元朝初期,国家的版图已经扩展至如今的黑龙江一带,随后与盘踞在该地区的“斡拙”、“吉里迷”、“骨嵬”等部族进行了沟通与交涉。这些部族在元代和明代常被称为“野人”,原因是他们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从外兴安岭到东西伯利亚的区域。
这些部族被称为“北山野人”,而“北山”指的是奴儿干之山,恰好位于外兴安岭一带。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就有关于“斡拙”、“吉里迷”和“骨嵬”这三个部族的记载,其中唐朝称“骨嵬”和“吉里迷”为“窟说”和“郡利”。
到了明清时期,对这些部族的称呼发生了变化,例如“吉里迷”在清朝被称为“乞列迷”或“费雅喀”。这些“北山野人”分布的地方,正是在今天的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北部。
在这些部族中,“库野”一族在清朝嘉庆年间与“费雅喀”融为一体,逐渐成为了今天所称的“尼夫赫人”。
这些北山野人实际上属于女真族群的一个分支,尽管他们没有像建州女真那样统一起来。事实上,尼夫赫人与女真族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他们信奉萨满教,视渔猎为生存的技能和能力,而且都起源于外兴安岭。
在对尼夫赫人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他们最早的生存文化可以追溯到外贝加尔湖山脉,后来才逐步迁移到黑龙江和库页岛地区。此外,通古斯族群的迁移曾统治过当地的原住民,而尼夫赫人则是那些未被完全同化的原住民的遗留。
在库页岛北部的遗址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约7000年前尼夫赫人的痕迹。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更新世晚期,库页岛与欧亚大陆相连时,尼夫赫人的祖先便开始定居在那里,并逐渐发展下去。
二、尼夫赫人与中国的关系
在关于尼夫赫人的历史记载中,有许多朝代与他们有过交往,尤其是在清朝时期,中国实际实现了对尼夫赫人的统治。在元代的史书中,尼夫赫人被称为吉列迷,当时他们的居住区域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明朝时,库页岛归奴儿干都司管辖,属于中国实际控制的地区。到了清朝,库页岛成为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辖区,正式纳入清政府的管理。这一时期,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
清朝在收复西藏和新疆后,为了确保边疆的安全,设立了如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职务。而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职位则较早设立,且具有极大的权力。这些将军负责管理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各方面事务,并且直接听命于皇帝。
为了更好地管理库页岛上的尼夫赫人,清政府在岛上设立了专门的官署,三姓副都统衙门不仅要帮助尼夫赫人脱离原始社会,还要负责与当地进行日常交往。清朝的吉林将军也对库页岛上的尼夫赫人进行了编户,雍正十年时,岛上的尼夫赫人共有146户。
尼夫赫人需要定期向清政府交税,税物是貂皮,每次交纳1张。为了保持与尼夫赫人的良好关系,清政府还通过联姻的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经过许可后,双方会互通礼节,尼夫赫人需要到京城迎接新娘。
在清朝的历史记录中,有两个费雅喀人迎娶了清廷的萨尔罕锥,也就是公主的意思。通过联姻和行政手段,尼夫赫人正式承认自己是清朝的一部分。清政府通过吉林将军加强了对这些边疆地区的管理,使得自己不仅拥有名义上的统治权,也能实现实质性的控制。
尽管今天许多人认为清朝逐渐衰败,但不得不承认,清政府前期的行政手段和边疆管理非常有效。吉林将军的管辖区涵盖了从鄂霍次克海到日本海,从柳条边到盛京威远堡,从图门江到外兴安岭。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黑龙江将军的辖区被划分之后,吉林将军的管辖区才有所缩小。总体来说,清政府在对尼夫赫人的管理上拥有实质性的控制权。
然而,到了17世纪,随着沙俄的扩张,他们开始侵占库页岛,并对当地进行骚扰和压迫。沙俄将尼夫赫人称为吉利亚克人,并加重了对百姓的压迫,尼夫赫人则带头反抗。即便是在《北京条约》签订后,库页岛名义上归沙俄管辖,尼夫赫人依然向清政府上贡,直至1873年。
三、现在的尼夫赫人
自从库页岛被划归沙俄之后,清政府逐渐衰弱。19世纪末,日本试图强占库页岛,令这块原属于中国的土地成为日俄争夺的焦点。在《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库页岛最终彻底脱离了中国。
从1880年开始,日本在沙俄的许可下进入库页岛进行捕鱼,这极大地压缩了尼夫赫人的生存空间。日本限制尼夫赫人捕鱼,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遭遇种种限制。对以渔猎为生的尼夫赫人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日本过度捕捞导致当地鱼类大量减少,尼夫赫人屡次遭遇饥荒,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最终投向沙俄的怀抱。1922年,苏联成立后,正式用“尼夫赫”来称呼这些人,并努力保障他们的捕鱼权。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推行的经济政策要求尼夫赫人转为集体农庄劳动。传统上以渔猎为生的尼夫赫人对于农业非常排斥,认为耕地是罪恶的。但在苏联的统治下,库页岛上的尼夫赫人成为最底层的劳动者。
外来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尼夫赫人的生活方式,苏联禁止他们在学校和公共场所使用尼夫赫语,强迫他们讲俄语,并加速了对尼夫赫人的同化。如今,绝大部分尼夫赫人讲俄语,已不再信奉萨满教,转而信仰东正教。
他们的宗族和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和改变。根据1979年的调查,尼夫赫人口约为4400人。苏联解体后,尼夫赫人面临经济制裁,他们至今仍在争取民族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