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蒋介石在庐山与陆军上将刘建绪聊天时,刘建绪问道:“委员长百年之后,谁能取代你?”蒋介石淡然回应:“要说能取代我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我已经枪毙了,另一个还活着。”他说的“活着的”就是毛主席,而“已经枪毙的”则是邓演达,一位国民党著名的左派人物。那么,邓演达到底对蒋介石构成了怎样的威胁,为何蒋介石要亲自下手除掉他呢?
邓演达虽然深得孙中山等革命元老的信任,但蒋介石早已牢牢把控了党内权力,邓演达虽然在党内有声望,但他一时半会儿并未对蒋介石构成直接威胁。即便如此,蒋介石急于除掉他,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邓演达与共产党有着较好的关系。尽管许多人对邓演达的名字不太熟悉,但在当时,他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革命家,尤其是与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仅这一点,就已经让蒋介石感到非常不安。早在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重申三民主义,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共两党首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邓演达作为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积极推动这一政策,在黄埔军校中大力推广进步思想,鼓励两党军人团结为国家和革命而战,避免内部分歧。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邓演达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爱国者。然而,他的这些做法却触及了蒋介石的利益。蒋介石心里一直对国共合作不满,但由于孙中山在党内的威望,他不能公开反对。因此,蒋介石开始采取手段,在黄埔军校内排挤邓演达,最终导致邓演达离开了黄埔军校,准备去德国留学深造。
然而,邓演达并没有被打击倒。在出国之前,他撰写了多篇文章,公开批评蒋介石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邓演达在德国柏林留学期间结识了不少共产党人,如朱老总和孙炳文等。此时,孙中山因病去世,邓演达深感悲痛,甚至发电报给友人表示:“此后,不仅中国,连亚洲的前途也黯然了!”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堪称他最亲近的导师。邓演达在辛亥革命期间因屡次献策、大败敌军而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后来在孙中山重建广州军政府时,邓演达被任命为参谋,黄埔军校成立后,他又被任命为团委主任。这些都显示出孙中山对邓演达的重视。
得知孙中山去世后,邓演达心灰意冷,但他很快决定返回中国,继续投身革命。1925年之后,邓演达成为黄埔军校的教育长,和蒋介石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他后来还先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农民部部长等职务,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在党内声望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加深了他与蒋介石的矛盾。邓演达对蒋介石的统治非常不满,经过朱老总等人的牵线搭桥,他与共产党走得越来越近,这也成为蒋介石决定要除掉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邓演达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的坚定支持,尤其在他去世后,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广泛纪念。1961年邓演达去世30周年时,朱老总和宋庆龄共同出席纪念大会,并称赞他是“中国民主革命英勇坚强的战士”,并肯定了他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贡献。
除了与共产党关系紧密外,蒋介石急于除掉邓演达的另一个原因是两人在政治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邓演达曾多次公开反对蒋介石的政策。蒋介石在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后,因图谋以军治党、以军执政,擅自改变了国民党内部一致通过的“迁都武汉”的决议,计划将国民政府迁至南昌。邓演达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并且联合党内元老阻止蒋介石的决定。一次,邓演达在武汉的集会上公开宣称:“中央党部应该迁驻武汉。”面对外界压力,蒋介石最终放弃了迁都计划,但邓演达因此成为蒋介石心头的隐患。
随着时间推移,蒋介石更加专制,他提出要提高党内权力,实际上是削弱和限制党内其他领导人的权力。邓演达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述这一立场,这使得两人矛盾更加加剧。
1926年,“庐山兵谏”事件成为两人关系彻底决裂的导火索。那年7月,苏联的军事顾问鲍罗廷邀请蒋介石、汪精卫赴庐山商谈。当时蒋介石已经不再关心北伐,而是制定了一系列反动政策,邓演达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与唐生智一起到庐山,企图通过“兵谏”逼蒋介石继续北伐。蒋介石被邓演达强行从床上拉起,面临邓、唐两人的强硬要求,蒋介石表面答应,实则拖延时间,直到苏联的警卫部队赶到将邓演达逮捕。此事虽未成功,但却加剧了蒋介石对邓演达的仇恨。
此后,邓演达继续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的独裁行为,蒋介石也展开了疯狂报复,甚至悬赏邓演达的头颅。终于,在1931年,蒋介石通过叛徒陈敬斋得知邓演达行踪,将其捕获。
蒋介石曾对是否杀邓演达犹豫过,但最终因为邓演达在党内有着较高声誉,蒋介石不敢贸然下手。直到蒋介石的“国师”戴季陶提醒他,邓演达已成为他最大的威胁。最终,蒋介石决定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1931年11月29日晚,邓演达被秘密处决。蒋介石派人将其带至上海郊外,借机将他杀害。邓演达的死讯传出后,宋庆龄悲痛欲绝,甚至愤然离开南京,直言蒋介石已经无可辩解。
蒋介石当年亲口承认,如果邓演达掌权,三民主义的理念必将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可惜,邓演达年仅36岁,便在蒋介石的阴谋下,永远告别了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