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看古装电视剧时,记忆最深的两样东西就是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一个是拿来攻打敌人的武器,一个像护身符一样能挡一挡祸端,堪称“无敌组合”。小时候玩扮演钦差大臣的游戏,这两样道具常常少不了。今天我们来聊聊这对里的“免死金牌”。
在武侠小说和古装剧里,免死金牌通常被描绘成保命的宝物,像是一件能让人死而复生的“复活甲”,也是君王对忠臣的一种特殊肯定。那么回到历史上,免死金牌真的有这么神吗?到底有哪些人曾得到过它?
先说它本来的样子:并非电视剧里那块光闪闪的金牌,而更像是一块铁板。最初它也不叫“免死金牌”,而叫“铁券”,可以理解为一种写着奖赏或凭证的金属“优惠券”,上面刻满文字,主要记载受奖者的功绩等内容。
最早下发这种铁券的人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斩白蛇起义、与兄弟们打下江山后登基为帝,开始给开国功臣分封土地、美女、黄金白银珠宝等各种赏赐。赏赐之余,为了留个纪念、让后世记住这些功臣的功劳,他想到写奖状,但当时纸张稀少,于是把文字刻写在铁上,内容类似“某年某人做了某事,特此给予奖励”的证书。因为用朱砂书写,又取了个雅致的名字——“丹书铁券”。
不过在汉高祖时,丹书铁券并没有“免死”功能。到了南北朝,情形发生了变化。将军宇文泰曾经被部下救过一命,后来他权势熏天、控制了皇帝,为了报恩,他开始大肆赐官位和珠宝,还发给部下丹书铁券;并且在券上增加了一条新说明:凭此券可以免去十次死罪。(顺带一提,开个玩笑——“凭此券满100包邮”,哈哈。)于是免死铁券、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免死金牌,就这样出现了。宇文泰很聪明:给部下免死券比单纯发钱更能稳住人心,而且成本更低,不用大量分地或掏宝,一举多得。
这件事为后来的帝王树立了先例。像这种“零成本”的收买人心方法,自然被仿效和推广。到了隋唐,免死功能成了铁券的标配,没个免死条款的铁券就显得没面儿。发行量也随之增多,跟皇帝关系好的人就能拿到,不再稀缺。随着冶金技术进步,原本用朱砂写的字开始用镶金来做,名称也变成“金书铁券”,这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免死金牌”的模样。
那它的实际效力如何?能否真正免死?总的来说,免死确实有实际效力,但要看犯的是什么罪。一般的罪行多数可以靠免死券化解,甚至包括杀人这样的重罪也有可能被赦免;但有一类罪绝对不在免死范围——那就是谋反。道理很简单:你谋反、想杀君主,我还给你免死干嘛?一旦认定谋反,直接按首要大罪处斩,不讲免死。同时,关于“免死次数”的说法也有出入。小说里常写成一次性,用完即失,引发争相“争着死”的桥段;但历史上并非都是一次性的,例如唐朝的免死券可以赦免九次。到明朝时,这张“保命券”已开始贬值:只能给本人免死三次,传给子孙的次数不超过两次,而谋反罪依旧是例外,不在免死范围内。
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拿到过免死金牌?每个朝代的发放都是独立的,互不通用。以宋朝为例,跟随宋太祖建立基业的第一批人里,有34位开国功臣获得了免死金牌。但大规模发放也带来问题:免死券太多会制造混乱,并且过度让利给功臣会给皇权埋下隐患。有人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干脆想办法除掉这些人——既然免死券对谋反无效,那就给他们扣上谋反的罪名好了。结果,那34位领过铁券的开国功臣中,大多数最后都遭到杀戮,免死金牌反而成了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