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22年,楚国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至南京,决定废弃金陵邑,设立了秣陵县,县治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隶属于鄣郡管辖。 公元前206年,西汉取代秦朝,刘邦将丹阳、会稽、豫章三郡封给侄儿吴王刘濞,秣陵县隶属丹阳郡管理。 公元前154年,七王之乱爆发,刘濞最终在战争中战败并身亡。汉景帝将吴国故地封给刘濞的儿子刘非,封其为江都王,国都设在广陵(今扬州)。此时,秣陵隶属于江都王国。 前128年,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对诸侯国的土地进行再分封,秣陵县改为秣陵侯国,刘非的儿子刘缠被封为秣陵侯。
前114年,刘缠去世且无子嗣,秣陵侯国被废除,秣陵重新成为县。 在秦汉时期的400多年里,南京一直称为秣陵,直到212年,孙权将秣陵改为建业,寓意着建立帝王的伟大事业。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将金陵改为秣陵呢?据说,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经过秣陵关西南的丹阳(今天的江宁区丹阳),回程时又从江乘(今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一带)渡江北返。随行的术士认为金陵的山势险峻,有天子之气,秦始皇便下令掘断连冈,意图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这里的“秣”指的是草料,意思是金陵不应有如此尊贵的名称,只能改为象征牧马场的秣陵。 然而,近代有一种新的解释。有学者认为,秦人祖先以养马立国,而秣代表草料,所以以秣陵为名,是秦始皇对秣陵的一种重视。 那么,秣陵县的治所究竟位于哪里呢?大多数人认为它位于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唐朝许嵩在《建康实录》中记载,“秦之秣陵县城,即在今县城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故城是也。”意思是,秦朝的秣陵县位于今天的秣陵关,距离金陵邑大约六十多里。 然而,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志高教授在2014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秦汉时期的秣陵县治应该位于楚国金陵邑的故址(今天的清凉门一带),而到了汉代,治所迁至南京城西的冶城和西州桥之间(今朝天宫一带)。这到底哪种说法正确,还需要通过未来的考古发掘来解答。 在历代的文人作品中,秣陵常作为南京的别名出现,许多诗文描述了秣陵的风貌。其中,王安石的《秣陵道中》、屈大均的《秣陵》都很有代表性。但最具千古传世之感的,莫过于李清照的《临江仙》。词中写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