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后80周年,石破茂一篇“刹车式”演讲搅动日本舆论。
他点破“受害者”不会忘记历史,却将战争责任轻描淡写归于旧体制,这份看似清醒的反思,究竟是真心警醒还是另一种责任规避?
但如今石破茂辞职,首个女首相接下日本政坛,但这个政坛现在如同患上了绝症一般。
经济下行、人口老龄化严重、还要面临美国的关税威胁,成为美国制约中国的跳板之一。
如今的日本再陷困局,高端产业被中国步步挤压,却妄图靠天价军工、军事幻想转移矛盾。
当历史的逻辑隐隐重现,日本能否跳出“矛盾无解便对外冒险”的循环?
石破茂的“战后演讲”
石破茂在战后80周年的演讲,总觉得这位行将淡出日本政坛的人物,像是在给喧嚣的日本社会递了一杯凉水,只是可惜多数人未必愿意接。
他在演讲里把旧日本的战争责任归结为“体制缺陷”,从宪法、政府制度到议会、媒体,列了五条理由,核心就是“文官管不住军部”。
这话听着像在反思,细想却满是门道:把责任推给早已被审判的军部,等于给当下的日本社会摘了干净,仿佛那场战争只是“少数人失控”的意外。
最有意思的是他那句日本自己可能遗忘,但亚洲各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这话倒是戳破了日本右翼多年的自欺欺人。
日本精英层其实比谁都清楚历史账怎么算,只是碍于“耻文化”不愿认。
在日本文化里,一旦承认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就意味着要接受对方的“赎罪要求”,这是他们不愿面对的。
石破茂敢说这话,某种程度上是摸准了中日实力对比的变化,但他的“反思”终究停在表面:他想给日本踩刹车,却没说清这刹车该踩在何处,是停止篡改历史,还是放弃对外挑事?
日本国内对这篇演讲的反应也很分裂:保守派骂他“长他人志气”,理性派却觉得他说出了“不敢说的实话”。
这种分裂本身就说明,日本社会对历史的认知,从来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愿不愿面对”的选择。
靠掠夺走完的现代化捷径
聊日本的历史困局,绕不开明治维新。
很多人把它当成“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范本”,可要是放在19世纪的全球背景里看,明治维新其实是个“不该成功的例外”。
当时非西方国家搞现代化,几乎都是同一个结局:中国的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最后在甲午海战里碎了。
埃及的阿里改革更惨,搞工业、建新军,最后却因为没钱借外债,落得个内外交困的下场,连奥斯曼帝国的改革,也没能挡住帝国解体的命运。
这些改革失败的根儿都一样:缺“原始资本”。
19世纪末殖民浪潮已经收尾,想靠抢殖民地攒钱不现实,对内压榨太狠,又怕老百姓造反,借外债?最后难免被债主掐住了脖子。
日本偏偏走了条最险的路,靠打仗抢钱。
甲午战争那两亿两白银,对当时的日本来说简直是“天降横财”: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搞了金本位,日元一下子稳了。
接着建八幡制铁所,机械工业、海军都跟着起来,连后来打赢日俄战争的底子,也是这笔钱铺的。
可这种“幸运”太畸形了,明治维新的成功不是因为日本“制度好”,而是因为它遇到了当时既有钱又软弱的清朝。
要是对手换成个穷国,比如当时的阿富汗,就算打赢了也抢不到钱;要是对手是个硬茬,哪怕拿出赔款的三分之一建海军,日本也未必能赢。
这种靠掠夺完成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种子,军部靠打仗攒了功、握了权,后来就算想管,也没人管得住了。
当下日本的“死循环”
如今的日本,有点像明治维新后的“镜像”,只是当年的“红利”变成了现在的“焦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优势产业就一步步被中国挤掉:先是白色家电,后来是电子产品,最近连汽车、光刻机配套这些“看家本领”,也开始被中国企业追着跑。
有做产业研究的朋友说,中美博弈这些年,最难受的其实是日本。
美国卡中国的技术,中国就自己突破,而突破的领域,往往是日本之前垄断的高端市场,比如光刻胶、精密仪器。
产业焦虑又催生了军事幻想,日本自卫队近年总想着“扩军”,可真要细看,连套防弹衣都能闹出笑话。
去年订100套防弹背心,花了234万美元,合每套2万美元,这个价格在中国工厂至少能做10套。
不是日本造不出便宜的,而是军工企业早被“民用市场萎缩”逼得没了退路,只能靠政府订单赚钱,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更要命的是,现代战争早不是“有武器就能打”的时代了。
俄乌冲突里,乌克兰靠苏式动员体系还能撑着,可日本连像样的动员体制都没有——自卫队更像个“架子单位”,既没储备兵力,也没配套的后勤。
有人说日本“能快速扩军”,可别忘了,现在培养一个合格的士兵,至少要一年多时间,真等战端一开,哪有时间练兵?
结语
石破茂想给日本踩刹车,可日本现在的问题,不是“踩不踩刹车”的事,而是“方向错了”。
它总想着靠对外挑事转移内部矛盾,却没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清朝,现代战争拼的也不是“军事冒险”,而是工业实力、体制韧性。
要是日本还抱着“再赢一把”的幻想,最后只会把自己逼进更窄的死胡同,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