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田芳的《隋唐演义》评书中,秦琼和尉迟恭被并列为隋唐十三杰,二人武艺不相上下。特别是在白壁关之战中,秦琼与尉迟恭的对决堪称经典,两人鏖战了200多个回合,虽然表面上未分出胜负,但实际情况早已明了——秦琼明显更胜一筹。
尉迟恭,字敬德,山西朔州人,出身铁匠,体力异常强大。由于他皮肤黝黑,因此有“黑袍将军”的绰号。他手持水磨紫金钢鞭,威猛无比,曾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尉迟恭曾与大刀王君可激战二十回合,处于上风,甚至联合铁面判官尤俊达也无法敌过他。后来的混战中,尉迟恭以一敌多,屡屡获胜,直到唐军元帅秦琼亲自出场。
秦琼,之所以能成为大元帅,并非依靠任何特殊背景,而是凭借真本事。在两军对阵时,秦琼与尉迟恭大战百回合,虽未分胜负,但唐王李世民见尉迟恭英勇,心生收降之意。于是,李世民命令鸣金收兵,准备后续商议。此时,秦琼感到自己能应对尉迟恭,便请求再战。然而,李世民并不放心,决定暂时不让两人继续对决。
尉迟恭可能察觉到了秦琼的决心,于是主动提出再度交手,并要求和秦琼比拼“并力法”。秦琼表示愿意接受挑战。两人再次展开激烈的对决,战斗进行到一百多个回合,依旧未分胜负。
然而,虽然两人打了整整200多个回合,表面看似平分秋色,但实际上胜负已经有了定论。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尉迟恭主动要求与秦琼比拼并力法,这本身就透露了他对自己的武力不自信。尉迟恭若是觉得自己能凭真本事取胜,他绝不会主动停战,而会继续拼杀,尽全力战胜秦琼。显然,他已经觉得在真正的较量中无法击败秦琼,因此提出通过别的方式来分出胜负。
其次,尉迟恭提出的“并力法”——即两人交换武器互打,谁先受不了谁就算败北。按理说,尉迟恭应该占据上风,但秦琼出于礼义,让尉迟恭先动手。尉迟恭三鞭打向秦琼,秦琼虽然感到双臂发麻,但顽强承受了下来。接着轮到秦琼反击,他的两锏已让尉迟恭明显感到吃力,如果再打下去,尉迟恭必然会负伤甚至丧命。由于秦琼宽容大度,他没有使用第三锏,而是放过了尉迟恭一命。
这个故事中,虽然尉迟恭在一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与秦琼的对决中,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可以看出,尉迟恭不仅在比武时感受到自己难以取胜,而且在“并力法”中也输了,这些都表明秦琼在实力上要强于尉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