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皇帝和大臣去世后,往往会被赋予一个“谥号”,用来评价他们的一生。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恭”这一谥号本是褒义的,象征着尊敬、礼让和坚韧。但在历史中,“恭”更多用于给前朝末代皇帝命名,带有一定的贬义。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五位谥号为“恭”的皇帝吧。
一、晋恭帝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是东晋的最后一任皇帝,他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次子,母亲是淑媛陈归女。年轻时,他曾被封为琅邪王,并担任过多种军事和政治职务。尽管他有着一定的能力,但在王恭叛乱时,未能有效应对,数次战败,最终未能稳固政权。晋安帝被弑后,司马德文继位,年号元熙,但此时的东晋已经名存实亡。
420年,司马德文将皇位禅让给了刘裕,自己被废除并封为零陵郡王。不久后,他在421年被杀,享年36岁。刘裕亲自带领百官参加了他的葬礼。死后,他被追谥为“恭皇帝”。
二、西魏恭帝
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7年)是西魏的最后一任皇帝。拓跋廓本名元廓,出身于鲜卑族,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第四子。年轻时,他被封为齐王,继位后恢复了拓跋本姓。554年,他在权臣宇文泰的支持下即位,但西魏的政权已经不稳。
557年,拓跋廓被权臣宇文护废除,并降封为宋国公,最终惨遭杀害。尽管他在位时间短暂,西魏灭亡的责任不在他身上,但他仍然被追谥为“恭皇帝”。
三、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他自幼聪慧,气度不凡,曾被封为陈王,并后来改封为代王。隋炀帝征战四方时,他曾被留守长安。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扶植杨侑成为傀儡皇帝,年号义宁。
但在618年,杨侑被迫禅位给李渊,降封酅国公并被幽禁。619年,他因病或被害去世,时年仅15岁,死后被追谥为“恭皇帝”。
四、后周恭帝
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73年)是后周的最后一任皇帝。年仅七岁时,他被封为梁王,并继位为皇帝。在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柴宗训由符太后主持政务,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帮助治理国家。虽然年幼,但他身边的权臣赵匡胤等人逐渐掌握了实际权力。
960年,陈桥兵变爆发,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因此灭亡。北宋建立后,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生活相对安定。973年,他去世,年仅20岁,死后被追谥为“恭皇帝”。
五、宋恭帝
宋恭帝赵昺(1271年~1323年),是南宋的最后一任皇帝。他是宋度宗赵禥的次子。赵昺在1274年即位时,正值南宋面临元朝的强大压力。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赵昺选择放弃抵抗,最终被降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虽然他名义上仍为皇帝,但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对政权的控制。
在元朝建立后,赵昺的地位变得微不足道,最终于1323年去世。由于他早年即位,未能真正执掌国家大权,死后被追谥为“恭皇帝”。
---
这些皇帝虽然在位时间都较短,或者并未真正掌控政权,但他们的“恭”字谥号背后,却反映了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复杂政治局面。他们的经历,或许正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