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和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国发动了三路进攻蜀汉的战役。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别率领三万兵力,而钟会则带领超过十万大军。
邓艾的任务是牵制姜维,带领三万余人向甘松、沓中等地进军;诸葛绪则率三万余人,前往武街、桥头等地,切断姜维的退路。而钟会作为主力将军,从斜谷和骆谷两路出兵,目标是攻占汉中,进一步推进到成都。
虽然邓艾的官职是征西将军,而钟会是镇西将军。按理来说,征西将军的职权高于镇西将军,那么为什么司马昭会任命官职稍低的钟会为主力,而让邓艾担任偏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征西将军的职权高于镇西将军。甘露元年(256年),邓艾和姜维在段谷激战,邓艾凭借精准的判断,成功击败了姜维。之后,邓艾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逐渐升迁并被封为邓侯。在此过程中,邓艾表现出色,屡次挫败姜维的进攻,使西域稳定。
然而,钟会的晋升却比邓艾晚得多。钟会在景元三年(262年)被任命为镇西将军,而这一职务的调动恰逢魏国准备攻打蜀汉的前夕。钟会担任镇西将军时,恰逢大局动荡,司马昭正在为即将开始的伐蜀战争做准备。
在此之前,邓艾曾多次反对发动伐蜀之战,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邓艾的反对意见在司马昭的眼中显得过于消极,司马昭甚至派遣主簿师纂去劝说邓艾改变态度,最终邓艾才无奈接受了命令。然而,钟会则全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积极配合并提出了有利的战术方案。由于钟会的支持,司马昭对他格外信任,因此,虽然邓艾的官职较高,但他在司马昭心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当司马昭决定三路出兵攻蜀时,钟会的十余万大军作为主力,成功牵制了姜维的主力,确保了蜀汉的防线被突破。与此同时,邓艾趁机通过阴平突破,展开了奇袭,最终迫使蜀汉的刘禅投降,标志着蜀汉的灭亡。
总体来看,虽然邓艾在职务上略高于钟会,但由于他在关键时刻的消极态度和迟缓反应,最终错失了成为主力的机会。而钟会凭借积极支持司马昭的策略和务实的军事眼光,赢得了信任,成为了这次伐蜀战役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