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片段,我都忍不住咋舌。曹操站在船头,身后旌旗遮天蔽日,张口就喊“吾有八十万大军”,那气势简直要把长江都压断。
可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八十万啊,这放在古代是个什么概念?就拿咱们现在的县城来说,好多小县城人口也就几十万。要养活这么多士兵,每天得吃多少粮食?运输粮草又得动用多少民夫?
抱着这个疑问,我翻了好几遍《三国志》。毕竟小说可以瞎吹,正史总不能乱编吧?这一翻还真挖出了不少门道,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
先说说“八十万大军”这个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可不是罗贯中凭空编的,正史里还真有迹可循。《三国志·吴主传》里提到,曹操打荆州之前,给孙权写了封恐吓信。信里原话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你品,你细品。“会猎于吴”这四个字多嚣张?曹操写这封信的时候,刚拿下荆州,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心里打的小算盘很清楚:先把兵力吹得大一点,说不定孙权吓破胆就直接投降了,根本不用打。
这招在古代打仗太常见了。就像村里打架,明明只带了五个兄弟,非得喊“我带了二十个壮汉”,目的就是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曹操这八十万,说白了就是战前心理战的套路。
那正史里记载的实际兵力是多少呢?这里必须提一个关键人物——周瑜。他作为东吴的前线总指挥,不可能拿兵力开玩笑。他跟孙权分析军情时,算得明明白白。
周瑜说,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兵,撑死了十五六万。这部分兵看着唬人,其实早就累得不行了。打了那么多年仗,士兵们早就盼着歇口气。更要命的是,他们都是北方人,到了水上晕船晕得站都站不稳,哪还有战斗力?
除了北方兵,曹操手里还有一部分荆州降兵。这部分人大概七八万,看着数量不少,可心里根本不服曹操。刚换了主子,谁愿意拼命?说不定打起来还会倒戈。
这么一算,曹操能调动的有效兵力,也就二十多万。而且这二十多万还不能全派到前线。荆州刚打下来,总得留兵驻守吧?沿途的粮草要道,也得有人看守。真正能到赤壁战场的,其实也就十几万。
有朋友可能会问,有没有更权威的说法?当然有。司马懿的叔叔司马朗,当时就在曹操军营里任职。他后来回忆说,当年南征的兵力,“二十万上下”。这个数字跟周瑜的分析能对上,可信度就很高了。
再从后勤角度琢磨琢磨,也能看出端倪。古代打仗,拼的不光是士兵数量,更是后勤补给。八十万大军,每天光吃饭就得消耗多少粮食?
当时曹操的粮草,主要靠北方运来。从黄河流域运到长江边,山路崎岖,水路复杂。就算不计成本地运,能送到前线的也没多少。要养活八十万大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反观孙刘联军,虽然总兵力才三万多,但都是精锐。周瑜带来的三万吴军,常年在水上作战,水性比曹军好太多。刘备带来的关羽水军,也是跟着他打了多年仗的老底子。
这么一想,赤壁之战的胜负就说得通了。不是八十万大军打不过三万,而是曹操实际就带了十几万疲惫之师,去打三万以逸待劳的精锐。而且还是在人家擅长的水上打,不输才怪。
其实历史上这种“吹牛皮”的情况不少见。刘备打夷陵之战时,号称七十万大军,实际也就十几万。古代没有电话没有卫星,没法核实兵力。夸大兵力既是为了吓唬敌人,也是为了鼓舞自己人。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曹操当年没吹那么大的牛,会不会打得更稳一点?当然不会,这就是他的性格。成也霸气,败也霸气。
不过话说回来,也多亏了这个“八十万”的说法。要是没有罗贯中在这个基础上添油加醋,我们也看不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么精彩的故事。
最后总结一下,曹操赤壁之战号称八十万大军,纯属心理战。正史记载的实际兵力,也就二十多万,前线作战兵力更是只有十几万。这也告诉我们,看历史不能光看表面,得像周瑜那样,多琢磨琢磨背后的门道。
大家对赤壁之战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