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讲解员胜桂红正在向游客讲解殷商文化。受访者供图
制图/张焱莉
□本报记者 李运海
一片甲骨惊天下!
“文化的传承与记录,始终离不开文字。公元前1300年到1400年,甲骨文就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10月19日,在殷墟博物馆新馆,一位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正在侃侃而谈,向游客介绍甲骨文的故事。当游客好奇地问起他的身份时,才知道他是在安阳市委组织部工作的选调生宋玉梁。
自2024年4月安阳市委组织部牵头“乐游安阳”专班以来,持续推进讲解员队伍建设,大批机关干部、学校老师、退休职工加入志愿讲解员队伍。他们活跃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殷墟遗址这两座文明的殿堂,向游客解读一片龟甲上隐藏的文明密码和三千年前的王朝旧梦。
1 从旁观者到志愿者
每一个志愿者的故事,都始于一次与历史的美丽邂逅。
单风芹是安阳市殷都区人大的一名科级干部,闲暇时,她常到殷墟博物馆参观。当她一次次驻足于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和神秘的甲骨文前时,一种“读懂它、讲述它”的渴望油然而生。去年五一前夕,安阳市委组织部发布了“乐游安阳”招募通知,她毅然报名,成了志愿讲解员。从背诵艰涩的讲解词开始,到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她人生的下半场,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和商文明紧密相连。她称自己有点“走火入魔”,要么在读书,要么在讲解,要么在去讲解的路上。到儿子工作的大学去看望儿子,却一头扎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甲骨文的图书。
邵艳花是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安阳分公司的一名风险管理顾问,原本对甲骨文和殷商文化一窍不通。2014年孩子10岁时,她带着孩子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报名当志愿讲解员。因为常陪孩子去讲解,不知不觉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成了一名志愿讲解员。她说:“以前觉得这就是几个土堆,现在才知道,脚下踩着的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正是这份深刻的认知,促使很多志愿者站了出来,从旁观者变成志愿者,要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好甲骨文的故事,讲好家乡的故事。
近两年,在安阳市四大文博场馆,志愿讲解员增加了300余人,同时还建立了700多人的志愿者库。安阳市在年轻干部、中小学教师、高校学生中广泛动员,先后举办8期专题培训班,培训1000余人次。同时组建“青锐”志愿讲解员团队,加大在年轻干部、新招录选调生中的招募培养力度,大批青年干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今年五一和十一期间,3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文旅服务一线。
2 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
志愿讲解绝非当简单的传声筒。它要求讲解者必须走出学术的“象牙塔”,用朴实、简单的语言,把深奥的甲骨文讲活,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
对志愿讲解员来说,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为了解答一个游客的随口一问,可能要去查阅数本专著;为厘清一个文字的演变脉络,需要追索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的整个历程。他们的讲解,因此有了灵魂和温度。
今年十一期间,单风芹在殷墟博物馆新馆服务5天。在讲解后母戊鼎时,她不仅描述其铸造工艺之难、体量之大,更会动情地讲述它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安阳人民秘密埋藏于地下,躲过日寇的掠夺,从而引申出守护国宝的精神传承。在讲车马坑时,她会讲到苏轼、苏辙兄弟名字都来自车的故事,增加讲解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她说:“讲解时,我尽力拓展更多的关联知识,把古代与现实连接起来,便于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游客需要什么,我就讲解什么;游客需要讲解多长时间,我就讲解多长时间。”志愿讲解员胜桂红说。
胜桂红退休前是安阳市殷都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很少接触甲骨文和殷商文明。退休后,她想为社会继续做点小贡献,便选择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三万多字的讲解词,她硬是背得滚瓜烂熟;馆里的各种文物,她了然于胸;她还专门到二里头博物馆参观学习,拓展知识。今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到博物馆参观,她做讲解时,从夏文明讲到商文明,从文物讲到最新的考古成就,从国学大师王国维讲到甲骨学家王懿荣。专家们称赞:“你懂得真多,很多东西我们都不知道。”
“不能只当一个复读机。”胜桂红说,“要懂一点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甚至天文学和农学。因为商王占卜,事无巨细,从祭祀、战争到‘今晚会不会下雨’‘我的牙疼会不会好’。每一个甲骨文背后,都是一个生动的商代生活场景。”
3 点亮文明的火光
志愿讲解,没有报酬,讲到嗓音沙哑,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累得两腿发麻。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热爱,也是一种责任。”李夏的回答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李夏家住汤阴县,是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喜欢研究古代历史。他从2012年开始当志愿讲解员,讲解时与游客互动较多。“从”字为什么是两个人,他讲到古代男人外出打猎,前面有人带,后面有人跟,这就是“从”。安阳的“安”为什么下面是个“女”,他讲到古代是母系氏族社会,有女人就“安”。他说:“当全世界研究汉字的学者都向往安阳时,我们安阳人自己,更应该成为它的代言人。”
因为距离远,李夏常常骑电动车一个多小时去讲解。尽管非常累,他坦言:每次讲完,看到游客很满意,自己也会感觉很过瘾。
一名志愿者分享,他曾接待过一位海外华人老先生,当讲到“家”字的甲骨文(宀,房子下面有一头猪,代表财富和定居)时,老先生眼眶湿润了,喃喃道:“走了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文字的根。”那一刻,他觉得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化为了巨大的价值感。
邵艳花最难忘的,是一位坐着轮椅前来观展的老先生。她为老先生做了近两个小时的单独讲解,老人始终全神贯注。分别时,老人紧紧握住她的手说:“谢谢你。我腿脚不方便,但今天我的思想跟着你,走过了3000年。”
今年10月15日,安阳市开始举办第二届“甲骨文杯”讲解员大赛,专职讲解员、志愿讲解员、网红讲解员都可以参加。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以大赛为契机,可以进一步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提升讲解服务水平,讲好安阳故事,传播好安阳好声音。
在安阳,这些志愿讲解员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城市文化的名片。他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默默守护着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记忆,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古老的甲骨文在每一位普通游客的心中生根发芽。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依赖于专家学者,更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参与。志愿讲解员站在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坐标点上,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着一场跨越3000年的文明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