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解码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创始人
2025-10-27 14:32:40
0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是清末政治家、学者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参观成都武侯祠时撰书,本意是为劝阻自己学生、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在镇压川西义和团时不宜一味蛮干大肆杀戮,后因联中深邃的隐喻观点被世人广为知晓,也因而得名为“攻心”联。

“攻心”联自诞生至今,对其的解读与研讨比比皆是,毛泽东主席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学术界对下联中治蜀“宽严皆误”理解上的分歧与争论也从没有停止过,今人如罗开玉《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再研究》、易中天《武侯治蜀与“攻心”联》中都对此联有独到的见解。现本文结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尝试对“攻心”联进行解读,进而再次探讨“武侯治蜀”与蜀汉后期政治。

(一)处理南夷问题的“攻心”之道

对于联文中上半联的解读,学术界并无太大分歧,认为赵藩引用的是“令反侧子自安”即汉光武帝刘秀击败王郎后烧毁缴获信札,不再追究己方暗自通敌者的这一心战事例,意在正面评价建兴三年(225)武侯南征夷人时所采用的攻心策略,这一点也可通过马谡的话语加以佐证。

马谡对南夷叛乱一事洞察敏锐,认为南中的夷人恃其险远不肯归顺,今日破之,明日复反,特别是日后蜀汉倾力北伐时,南夷的叛乱会更快;而一味对叛乱夷人斩尽杀绝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是仓促间就可以完成的。鉴于此,马谡指出: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注引《襄阳记》)

武侯纳马谡良策,屡次擒获并释放叛军首领孟获,即后人口耳相传的“七擒孟获”,最终使其心悦诚服,这场南征战事也以孟获的诚心归降而宣告结束。

(图片来源:网络)

但在此之后南夷真的不再复反了吗?大量史料证明南夷依旧叛乱不止:

(诸葛亮)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延熙三年(240),(向宠)征汉嘉蛮夷,遇害。(《三国志·蜀书·向朗传》)

可以看到,自武侯大军返还后,南中叛乱就不曾停息,包括吕凯、龚禄、焦璜、向宠在内的多位郡守、良将遇害,叛乱最严重的越巂郡已是名存实亡。南夷依旧屡次叛乱的原因,在一些史料当中可以找到答案,如《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武侯“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将南中青羌劲卒收编用于北伐;另《三国志·蜀书·李恢传》亦载南征后“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一事,这两条史料提供了一个信息,即日后武侯甚至姜维北伐时所需的军需、兵员很大程度上是由南夷供给的。换言之,北伐战事一日不停,南夷的供给就必须一刻不止。故而在蜀亡前夕,面对大军压境的魏军,光禄大夫谯周就不同意刘禅继续逃亡南中,给出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如谯周所言,“供出官赋,取以给兵”正是夷人多次复叛的主要原因。面对多次复叛的夷人,蜀汉朝廷不再举大军征讨,而是继续沿用自先主刘备时代的一贯做法:于南中地区设最高军政长官“庲降都督”一职治理南中。能担任庲降都督的蜀汉将领,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军事能力,而且要善于处理与南夷的关系,懂得恩威并施。这里要重点提及蜀汉将领马忠、张嶷二人。

蜀汉建兴十一年(233),由于时任庲降都督的张翼执法严厉,导致南夷豪帅刘胄发动叛乱,扰乱诸郡,这也是历次南夷复叛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见叛乱事态严重,蜀汉朝廷启动人事任免程序,即刻“徵庲降都督张翼还,以(马)忠代翼”。马忠到任后出兵剿灭刘胄,再次平定南土。此后,马忠于南中任庲降都督十七年,在任期间内处事果断、恩威并立,史载“是以蛮夷畏而爱之”。蜀汉延熙十二年(249),马忠去世,夷人闻听后流泪哭泣,为其立庙祭祀。

原马忠麾下的牙门将张嶷,武侯南征后被任命为越巂郡守。前面已经提到,即使是在武侯南征之后,越巂郡依然叛乱严重,甚至已经徒有郡名。张嶷到任后大力平叛,除掉杀害前任郡守龚禄的耆帅李求承,夺回被夷人长期占据的盐井、铁矿、漆矿,同时又修缮城郭,甚至恩威并施,发动夷人将越巂郡通往成都的已损毁百余年的旧路打通。张嶷在越巂郡任职十五年,邦域安穆,夷人与汉人间彼此相安无事。其离任时“民夷恋慕,扶毂泣涕”,因不忍分离而追随投军的夷人大小头目有百余人。延熙十七年(254),已经身患风湿重疾的张嶷毅然跟随姜维北伐,身为先锋与魏将徐质交战,临阵战殁,越巂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马忠、张嶷二人都是优秀的将领,在南中任职的十余年中皆深得夷人人心,在去世后均被夷人立庙祭祀。

蜀汉最后一位镇守南中的良将是安南将军霍弋。霍弋是为先主刘备赏识的蜀汉将领霍峻之子,曾任庲降副贰都督。在《三国志·蜀书·霍峻传》中记载,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霍弋率偏军征讨,斩杀叛夷豪帅,摧其匪巢,郡界为之宁静。后钟会、邓艾伐蜀,霍弋请求率军赶赴成都增援,后主刘禅以成都已有准备为由没有听从。蜀亡归晋后,晋朝继续拜霍弋为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亦载霍弋在任内“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

从几人的事迹可以看出,自武侯之后的蜀汉历任戍南重将继续秉持“攻心为上”的观念,对待夷人都是恩威并立、倾心安抚,并没有一味的斩尽杀绝,故而孟获在被七擒七纵后会心悦诚服,夷人在马忠、张嶷去世后会立庙祭祀,南夷的多次复叛也未对蜀汉政权构成威胁,这都充分反映出自武侯再到马忠、张嶷、霍弋等人深谙“攻心”策略才是消除南夷隐患的最有效手段,即赵藩所谓的“从古知兵非好战”。岑春煊的祖父岑苍松始以文学起家,岑春煊不可能没读过《三国志》,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再血腥镇压义和团的岑春煊看过此联后会脸色难堪、一语不发,实是被戳中心中软肋所致。

(二)矫枉过正的严法治蜀与“不审势”的频繁大赦

“攻心”联中的下半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与其说是赵藩专为岑春煊所写,不如说是作为警示之言告诫日后所有治蜀者切记审时度势、深思熟虑。而下半联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地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赵藩所指的“不审势”的宽严治蜀者分别为何人,“宽严皆误”又是分别所指何事。

众所周知,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正式夺取蜀地前,蜀地一直是由刘焉、刘璋父子据有,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在父子二人的本传中对他们治蜀手段大致提及:刘焉治蜀时将蜀地变作自己的独立王国,其采用高压手段编造事由杀掉益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而刘璋时期与其父正好处于两个极端,其性格宽柔,缺少威略,出台政令多有矛盾,益州人士颇为怨恨。

刘备攻下蜀地后即刻着手重新制定律法,由昭文将军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这部律法今已亡佚,但是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蜀科》立法、执法都极为严峻

作为刚夺取蜀地的新统治集团,武侯执法严峻是否得当,在《诸葛亮集》中收录有《答法正书》,其中大意是指武侯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致使蜀人“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便以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深得人心一事劝说武侯对蜀地人士缓刑弛禁。武侯指出:刘邦宽法的前提是“秦以无道,政苛民怨”,但刘璋治下的蜀地“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既然大族豪强在刘璋时期惯于专权,肆意妄为,那么当下就必须施严法进行矫正。

武侯的解答有理,但以严法治蜀是否有副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矫枉过正,前有蜀人“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即对统治蜀地的刘备集团怨恨失望;后有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际的“蜀人造反”,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发生的“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一事,这也对应了联文中所指的“不审势导致因严而误”。

那么,那么赵藩在下联所谓的“不审势导致因宽而误”该如何解读呢?前文已经给出解读思路:上联中关于“攻心”的解读,是将武侯南征作为解读起点,再以武侯去世后马忠等重将继续秉持“攻心为上”的理念安抚南中直至蜀亡为终,那么对下联中“宽严”的界定也应按照这一思路,即应同样是以刘禅继位后身为丞相的武侯继续对大族豪强执法严峻为解读起点,再同样以武侯去世后蜀汉朝廷接连不断地颁布大赦作为解读的终点,这也是几乎被世人所忽视的一个地方。

大赦,顾名思义,是指对已判罪犯实施赦免或减刑。纵观古代历史,封建帝王往往以盛世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但蜀汉后期的大赦多数并无理由,或者说是完全随性而为,并且大赦的次数过于频繁,甚至可以称为“滥用”。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的记载,武侯去世后的蜀汉朝廷颁布大赦令有如下若干次:

建兴十二年(234),大赦;

延熙元年(238)春正月,立皇后张氏,大赦,改元;

延熙六年(243)冬十一月,大赦;

延熙九年(246)秋,大赦;

延熙十二年(249)夏四月,大赦;

延熙十四年(251)冬,大赦;

延熙十七年(254)春,大赦;

延熙十九年(256),大赦;

延熙二十年(257),大赦;

景耀元年(258),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景耀四年(261)冬十月,大赦;

景耀六年(263,按蜀汉于当年冬灭亡)夏,大赦。

综上,在武侯去世直至蜀汉亡国的二十九年间,朝廷颁布大赦令十二次,平均二到三年一次,而武侯在世时,仅于刘禅继位的当年颁布过一次大赦令,前后对比十分明显。

对于国家大赦,武侯始终持否决态度。他曾对支持国家大赦的人言道“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并还以刘表、刘璋二人为例,指出两人“岁岁赦宥,何益于治”,即使年年都颁布大赦,根本无益于治理国家,也免不了最终覆亡命运。

持有这种观点的不止武侯一人。蜀汉延熙九年(246),朝廷第四次颁布大赦,作为耆老宿儒的孟光当众指责掌权的大将军费祎,认为大赦只有在国家衰败窘困、迫不得已时才能暂行;而现在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没有任何燃眉之急到了必须依靠频繁大赦来给为非作歹之徒施加恩惠的地步。说到激动之处,孟光甚至痛斥朝廷频繁大赦的做法是“上犯天时,下违人理”。孟光一番犀利的言论使得大将军费祎局促不安,连连道歉。

孟光所言不虚,频繁大赦会产生一个众所周知的明显弊端:国家法律遭到亵渎,作恶者尤其是不法的豪强大族会更加肆无忌惮。此时后主刘禅并未亲近奸佞,朝中贤臣犹在,对外用兵又取得了兴势防御战的大捷,于外于内,都没有颁布大赦令的必要。

如此一来,频繁颁布大赦令的理由便只有一个:以大赦取悦蜀地大族豪强,以此矫正武侯时代的执法严峻,最终博得其对政权的支持。出于这点考虑,孟光的指责没有奏效,朝廷日后的大赦更加频繁,几乎达到了两年一次,显然根本谈不上“审时度势”了。

从本质上来说,蜀汉朝廷不会让蜀地豪强掌控国家实权,故而无视律法频繁颁令大赦不仅不会起到让豪强感恩的效果,反而会让大族豪强对朝廷于法律极度藐视;加之日后刘禅昏庸亲佞远贤、姜维频频北伐消耗国力,更让蜀地大族对蜀汉政权不再抱有希望。

综上,赵藩的“攻心”联可以作出重新解读:

上联:面对蜀汉南中地区夷人的叛乱,武侯南征时以“攻心”为上,使得叛军首领孟获诚心归顺,后来的马忠、张嶷、霍弋等戍南重将也继续秉承这一做法,对南夷恩威并立、倾心安抚,南中地区虽有复叛,但直至蜀亡未再构成重大威胁,这都印证了“从古知兵非好战”的这一真理。

下联:武侯治蜀时,以严法打击蜀地大族豪强,这一做法明显有“过度”之嫌;而武侯去世后,出于取悦大族豪强的角度,朝廷无视律法频繁大赦,这一严一宽都没能完全做到审时度势,因严而误导致刘备争夺汉中时后方蜀人“马秦、高胜之乱”,因宽而误也致使“大族豪强对蜀汉朝廷不再抱有希望”,这些没有把握好尺度的失败治蜀教训希望“后来治蜀(者)要深思”。

作者简介:刘炜,1986年生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开大学法律专业,现就职国网天津电力公司。作品散见《天津日报》《天津工人报》《今晚报》《国家人文历史》等报纸刊物,2018年6月出版著作《魏晋史札记》;2021年11月出版著作《〈聊斋志异〉全景观》;2023年11月出版著作《〈史记〉品录》。于天津市图书馆、耀华中学等各图书馆、学校场所进行文化讲座数十场。2022年获天津市“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相关内容

冰壶:中国男队5-6不敌日...
2025年泛大陆冰壶锦标赛昨夜今晨迎来了最后一轮的比拼,中国男子冰...
2025-10-27 01:10:39
原创 ...
1142年1月,南宋名将岳飞与其长子岳云以及部将张宪被害。自此之后...
2025-10-27 01:02:14
原创 ...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下,有一则流传千古的故事。一天夜晚,李世民召见...
2025-10-27 01:01:33
原创 ...
雍齿的命运:从背叛到封侯的奇迹 文/格瓦拉同志 汉高祖刘邦,起...
2025-10-27 01:01:32
原创 ...
美国联邦调查局最近在体育圈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一场针对NBA...
2025-10-27 00:54:21
原创 ...
周五的F1练习赛落幕,数据网站的分析掀开了各车队隐藏的实力版图。 ...
2025-10-27 00:53:08
阿里冈仁波齐景区发布闭园通...
阿里冈仁波齐景区闭园通知 因阿里冈仁波齐景区特殊地理位置及天气多变...
2025-10-27 00:42:49
原创 ...
在了解长征历史的人们中,都知道红军曾经历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战斗——“...
2025-10-27 00:32:08
原创 ...
刘渊,匈奴人,北方五胡中第一个称帝的枭雄。以其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
2025-10-27 00:02:39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秦明带领官军来到清风山下,准备剿灭山中的强盗。他身穿铁甲,手持狼牙棒,英勇无畏,一马当先。在战斗中,...
原创 唐... 古代的帝王和贵族常常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这一信念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职业——“钦天监”。这个职业的名...
原创 秦... 前言 秦琼,唐朝初期的著名将领,以其卓越的战功和英勇的表现,成为了大唐帝国的传奇人物。然而,尽管他...
原创 杨... 陈后主陈叔宝是南朝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活跃于南北朝时期。陈叔宝在位期间,政治上漠不关心,整日沉迷于享...
原创 关... 三国演义中有几场单挑让人觉得颇为蹊跷,双方明明实力差距悬殊,但最后竟然打成了平局。这些单挑包括关羽与...
原创 杨...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曾孙、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帝王,他在位时,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繁荣...
原创 刘... 刘备错过的高人——比诸葛亮更强的智者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广为流传的格言提醒我们,《三...
原创 杨... 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充满了谜团,其中之一便是隋文帝杨坚为何废掉太子杨勇。杨勇在位期间...
原创 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和战争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尤为著名。而《三国演义》中的“草...
原创 独... 好的,我将按你的要求,将文章改写为更易懂、细节适当丰富、可读性更强的版本,同时保留原意并降低重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