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亲自率领大军围攻祁山。据《汉晋春秋》记载,当时魏国大将曹真身患重病,魏明帝曹睿便紧急调派司马懿从荆州赶往关中,统领魏军迎战蜀军。这一战,也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首次正面对决,堪称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蜀军方面,诸葛亮麾下有魏延、王平、高翔、吴班等名将;魏军阵营中,司马懿也带来了张郃、费尧、戴陵、郭怀等人。双方将领皆是当时的顶级武将,兵力精锐,阵容强大。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军力的较量,更像是一场高智商的棋局。
司马懿手下的将领费尧、戴陵率领四千人镇守齐国,并从西线增援祁山。张郃曾建议司马懿分兵驻守雍、郿两地,以稳固后方,但司马懿并未采纳。他决定主动进攻,在迷谷地区与诸葛亮展开交战。结果,这一战让蜀军遭受挫折,诸葛亮被迫撤军,第四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蜀汉的北伐不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后勤的巨大负担。为了供给数十万大军的粮草,蜀国需从川中远运物资,地势险峻、运输艰难。自从失去荆州后,蜀汉的物资供应更加紧张。连年征战耗尽了国库,农民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陷入困境。朝中官员对诸葛亮持续北伐颇有微词,尤其是李严,认为他让国家财力枯竭,百姓难以为生。
由于压力过大,刘禅甚至一度下令召回诸葛亮的部队,这让北伐计划被迫中断,进展受阻。与此同时,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暗流涌动。曹睿虽然倚重司马懿,但又担心他权势过重。魏国贵族们既不希望司马懿独揽大权,又无力独自抵挡蜀军的威胁。
彼时,天下三分:蜀有刘备、诸葛亮,吴有孙权、陆逊,魏国则内忧外患。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任何一方的失败都可能被另一方利用。正如古语所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果诸葛亮在这一战中彻底失败,司马懿的处境也未必能好到哪去。毕竟,在权力的游戏中,一旦失去价值,距离被清除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