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魏鑫
10月25日,秋日的阳光洒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的黄土地上。依崖而建的砖箍窑洞泛着温润光泽,层叠有序的匣钵墙勾勒出独特肌理,错落有致的古窑遗址在光影中静静矗立,千年窑火留下的印记,在这一刻愈发清晰。
尧头窑遗址。澄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座始建于秦汉时期的村落,因陶瓷烧造得名“窑头”,后更名为尧头,曾是关中东部最大的民用陶瓷烧造与贸易集散地。2013年,尧头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现存的129座古窑、78处制瓷作坊、75间古民居、17座庙宇祠堂、3处瓷片堆积层组成的尧头窑遗址群,更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遗址群,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与“天然民窑博物馆”。
尧头村传统古建筑。澄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修旧如旧,才能让古村落留住根脉。”尧头镇党委书记路恒介绍,近年来,当地投入3350万元推进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累计修复修缮历史建筑33处,完整保存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住宅窑洞1200余孔、古民居100余家、古庙宇祠堂17处,让沉睡的历史遗产重新“活”了起来,让千年村落的文化肌理得以延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忠阳在制作陶瓷。受访者供图
走进村东头一间飘着陶土清香的制陶工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忠阳正专注地忙碌着。“尧头陶瓷的烧制要过72道坎,从选土、揉泥到拉坯、上釉,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手中的瓷刀在瓷坯上游走,花纹渐次成形。
“我打小就蹲在窑边看祖父揉泥,他手里的泥像有灵性,随便捏捏就是个像样的碗坯。”刘忠阳指着工坊墙角木匣里的旧瓷刀,刀身上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是祖父传下来的,他常说‘窑烧三日,功在十年’。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分量,只觉得窑火特别暖;长大后跟着父亲学手艺,才明白其中的深意——手艺必须学扎实,才能守住这门老技艺。”
18岁那年,刘忠阳正式拜师父亲,系统学习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不同季节的选土标准、不同釉料的配比比例、不同时段的窑温变化……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技艺精髓,在师徒间口口相传、代代延续。
夜幕中的尧头窑。受访者供图
“窑火要守,手艺更要传。”刘忠阳不仅接过了祖父的瓷刀,记下了父亲的制陶秘诀,更承担起传承重任,手把手教徒弟制陶技艺,把千年窑火的温度传下去。“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得让年轻人接住、传好。”截至目前,刘忠阳已培养出11名掌握核心技艺的徒弟,为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化传承,更要从娃娃抓起。在澄城县实验小学,每周五都有一节陶瓷手工课,刘忠阳和其他传承人会定期走进校园,教孩子们揉泥、捏造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陶瓷文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尧头窑陶瓷的历史与魅力,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刘忠阳说。截至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持续开展7年,覆盖澄城县10余所小学、幼儿园,惠及学生万余人次。
千年窑火,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更点亮了尧头村的致富路。过去,尧头村人靠烧窑谋生;如今,当地以文化为媒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古窑遗址成了旅游打卡地,陶瓷体验、非遗展演等特色活动吸引着八方游客。
“端起尧头碗,日子过得真舒坦!”村民周红志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推出的茶具、摆件等陶瓷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我现在在景区卖自家做的陶瓷小物件,旺季一个月能挣好几千,日子越过越好!”
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澄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已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就业,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
从技艺传承到校园普及,从守护文化遗产到激活产业动能,尧头村以千年窑火为纽带,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