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与正史中,关羽鏖战于襄樊时,刘备已经在成都称王,并有了称帝的心思,但他并未给予关羽任何支援,反而派了两位重要人物来拖后腿:“自羽之出军,芳(糜芳)和仁(士仁)供给军资,却没有给予任何帮助。”
糜芳是南郡太守,且是刘备的“国舅”,而士仁自幽州便跟随刘备,是刘备的起家班底之一。这两个人与关羽至少有二十年的交情,无论从感情还是责任上,他们都不应该在关羽出征时设限。
然而,事情却出乎意料,关羽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去强取孙权的湘关粮仓,这一举动为吕蒙的“白衣渡江”提供了借口。面对困境,关羽的军队深陷疲惫和饥饿的困扰,虽然他善待士卒,但饥饿的士兵怎能全力作战?若常有战果,也许还能通过缴获敌粮来弥补,但襄樊的战斗陷入僵局,长时间无法突破樊城,敌军和自己一样都深受困顿。
再加上洪水的威胁,关羽的兵力严重不足,曹仁一向以攻防稳健著称,周瑜曾对他束手无策,而关羽的军队已疲惫不堪,怎么可能战胜曹仁?这场持久战延续了四个月,期间刘备对关羽没有任何支持,既没有提供粮草,也没有派兵援助,甚至连一句建议也没有。这让人不禁怀疑:关羽是不是得罪了刘备,或是刘备因为关羽的威名而感到担忧,担心关羽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有一点需要澄清:刘备是否支援关羽,和诸葛亮的作用关系并不大。虽然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但在当时,发兵和运粮等重大事务,完全由刘备决定。诸葛亮不过是军师将军,地位和赵云差不多,并不掌握军权。所以,即使诸葛亮有能力帮助关羽,也无从下手。
即便如此,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一直较好。比如在马超刚加入刘备时,关羽一度对马超心生敌意,打算教训他,是诸葛亮通过一封表扬信化解了误会。然而,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诸葛亮虽然仍是军师,却没有被派回荆州协助关羽。要注意,即便诸葛亮回到荆州,他也仅是辅佐而非指挥,不能直接对关羽下达命令。
从荆州分道扬镳后,关羽再也没有见过“诸葛军师”,而关羽也因此失去了荆州和生命,刘备几乎失去了半壁江山。这种情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难道刘备与关羽之间真的有隔阂?虽然我们无法断定刘备是否为了除掉关羽而放弃荆州,但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是让人怀疑其中可能存在复杂的关系。
关羽性格中有些地方也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在赤壁之战前,刘备被曹操追得四处逃窜,关羽却当众责怪刘备:“若当初听我的话,不至于今天如此困境。”这种话语显然违背了臣子该有的尊重,关羽甚至当面指责刘备,表露出不满情绪。
此外,刘备在对关羽的封赏上也遇到过困难。关羽拒绝接受“前将军”印信,并不太愿意承认刘备这个“汉中王”的身份。最终,在费诗的劝说下,关羽才勉强接受。可以想象,如果你是刘备,面对关羽两次公开冷落,心里肯定会有些疙瘩。
刘备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不满。在《三国志平话》中,刘备曾对赵云抱怨:“如今云长受汉禄,不想结义之心。”并向张飞诉苦:“关公当年扶曹,屡次为曹冲锋陷阵,差点送命,他怎能有桃园之恩?”虽然这些话带有小说的色彩,但也透露出刘备对关羽有着深深的情感隔阂。
因此,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关系,确实并非全无裂痕。这些裂痕在襄樊之战时,可能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