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中,长辈临终前常会留下遗言,这是对子孙后人的最后教诲和警醒。这一习俗自古以来就存在,并被历代重视。
清华简《保训》中记载,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对周人及后世八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他对儿子周武王留下的遗言,也极具价值。当时的人对遗言非常重视,常在临终前把最亲近的人召到身边,传授教诲,周文王自然也是如此。
《保训》中写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这里的“靧”是洗脸,“昧爽”指黎明时分,意思是说,留下遗言之前,要选好时辰,保持整洁,体现一种庄重与仪式感。周文王的这种态度,也成为后来周天子和诸侯的规范。
那么,周文王到底想告诉周武王什么呢?文王推崇舜帝,认为舜帝亲自耕作、与百姓同乐,是为君者应有的作风。他告诫周武王要保持初心,不因身居高位而忘记民生,凡事要适度,尊重百姓,符合阴阳平衡的原则。可以说,这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遗言,更是一种治国理念。与周礼不同,周礼是管理臣民的规则,而文王的遗言则像“天子的约束”,用来警醒未来的君主。周人的“礼”,核心就在于“民”,即治理应以百姓为本。
此外,《保训》中还记载了殷商先祖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依靠河伯调解自己部落与有易部落的矛盾,从而达成和解。这说明,处理国家事务和人际关系,并非完全依靠感情,而是要遵循规则与法则。史记与山海经对此有不同记载,但河伯作为中间者的角色不变——象征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
这一段落体现了周文王为子孙定下的“法”,与后世的法律略有不同,更强调规则与秩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强制力或惩罚。
总的来说,周文王的遗言兼具“礼”与“法”的意义:礼在于民心,法在于规则,二者结合,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精神与制度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