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年仅25岁的孙策在一次刺杀中重伤身亡,他临终时将权力传给了年仅18岁的弟弟孙权,并叮嘱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此后十年间,在周瑜的辅佐下,孙权逐渐掌握了东吴的实权,并在赤壁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到了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他对周瑜的次子周胤采取了打压措施,将其削爵免官,并迁往庐陵郡(今江西吉安市)。虽然诸葛瑾、步骘多次联名上书,希望孙权念及周瑜功劳,宽恕周胤,但孙权坚持希望周胤自我改正。直到大将朱然和全琮再次求情,孙权才答应赦免,但此时周胤已病逝。
孙权能够稳定东吴,与曹操争锋,周瑜功不可没。那么,为什么孙权要打压周瑜的后代?他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周瑜复杂的心理。
在东吴阵营中,周瑜拥有极高的地位。他早年就与孙策相识,并提供了大量财力和人脉支持,可谓“带资入股”。周瑜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影响力深厚: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曾官至太尉,父亲周异担任洛阳令。孙策去世后,周瑜成为孙权重要的依靠,无论是军事还是对外事务,他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孙权继位时,东吴仅掌控有限地区,还面临曹操、袁术等强敌威胁,因此不得不依赖周瑜。可以说,孙权对周瑜的心态一方面是依赖,另一方面又带着戒心:他希望掌握真正的权力,但又无法完全摆脱周瑜的影响。
赤壁之战前,文官张昭主张投降曹操,而周瑜推荐的鲁肃主战。孙权深知投降的风险巨大,但直到周瑜亲自归来明确表示主战,东吴才最终决定抗曹。这说明在“外事”上,周瑜的影响力超过孙权本身。赤壁之战后,周瑜声名显赫,年仅34岁的他正当壮年,这让年轻的孙权感到压力巨大。
在处理周瑜家族事务上,孙权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周瑜侄子周护被推荐任将军时,孙权拒绝了,并强调周护性格危险,同时特意提及对周瑜的怀念:“孤念公瑾,岂有已乎?”这种表述显然是在显示对周瑜功绩的认可,但实质上也是打压其家族的手段。
可以看出,孙权对周瑜的态度极为复杂:既感激周瑜功劳,又担心其势力过大可能威胁自身统治,因此在周瑜去世后,开始清算其后代,包括周胤和周护。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权臣的子孙往往难以善终,周瑜家族的遭遇也属于这种规律。
整个事件折射出孙权既依赖又戒备周瑜的心理,同时也体现出权力继承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微妙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