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文人一旦踏入仕途,就梦想能获得“文正”的谥号。这个谥号规格极高,皇帝通常不会轻易赐予去世的大臣。以明朝为例,历史上只有四位大臣被追谥为“文正”,他们分别是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和倪元璐。
一、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聪慧好学,聪明机敏,成年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深受同辈尊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任命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建文帝削藩期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方孝孺起草北伐诏书,因而招致朱棣忌恨。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多数大臣纷纷投降,但方孝孺坚决拒绝,最终因拒绝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而被处死,享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期,方孝孺被追谥为“文正”,以彰显其忠节。
二、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他出身行伍家庭,八岁入顺天府学,被誉为神童。天顺八年(1464年)中进士,历任庶吉士、侍讲学士等职。弘治八年(1495年),李东阳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他仕宦五十年,入阁十八年,是明朝举足轻重的大臣,并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去世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正”。
三、谢迁
谢迁(1450—1531),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高中状元,历任翰林修撰、左庶子、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后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秉性正直、明敏善论,与刘健、李东阳并称“天下三贤相”。明武宗在位时,他多次力争忠良,敢于上奏弹劾宦官刘瑾,后虽遭报复,但仍复职。嘉靖十年(1531年)谢迁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四、倪元璐
倪元璐(1594—1644),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庶吉士编修,后主持江西乡试。崇祯八年(1635年)任国子祭酒,因“妾冒妻封”被罢职,归绍兴隐居。崇祯十五年(1642年),倪元璐再度被起用,任兵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次年拜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不久又兼摄吏部。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逼近北京,他曾建议修南京宫殿以防变乱,但未被采纳。如果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也许能延缓明朝的灭亡。
这四位大臣虽然仕途不同,但都以忠诚、才智和节操闻名,他们的“文正”谥号,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也体现了明朝对有德有才之臣的高度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