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相机进入中国,历史逐渐有了影像的记录,但真正能够留下彩色照片的却只有清代。在这之前,古代的历史只能通过文字和书画来展现。而清代为何能有彩色照片?这要归功于一位梦想家——法国富翁阿尔贝·卡恩(Albert Kahn)。
卡恩原本是一位普通职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银行家。尽管事业成功,但他感到生活单调乏味。正当此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划时代的彩色底片,卡恩产生了一个宏大的愿望——为世界拍摄彩色照片,建立一套“地球档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聘请了多位摄影师,从1909年到1931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拍摄了超过72,000张彩色照片和100小时的电影胶片。卡恩为此几乎耗尽了所有财富,并在1940年孤独去世。然而,直到2008年,卡恩的珍贵资料才被公众发现,其中包括最早在中国拍摄的彩色照片,它们记录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一、晚清的真实样貌 那时,溥仪才刚刚登基,大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社会气氛沉闷,充满了疲惫和颓废。尽管在北京街头,商贩、轿夫和戏班表演者仍然忙碌,但这些人多数被视为社会的“底层”,并不受重视。远离城市的农村,景象则更加贫困,很多家庭生活贫困,孩子们早早便开始劳动,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然而,也有少数相对富裕的家庭,母亲害羞地面对镜头,孩子们天真无邪地笑着,这些照片展现了难得的童趣和简单的快乐。 二、人们的精神面貌 尽管有些家庭看似富足,但从这些老照片中能看到人们的精神面貌普遍沉重。无论是富家小姐,还是书生,他们的表情都显得麻木和拘谨。例如,某个富贵家庭的全家福上,大家穿着正式,站成一排,尽管装扮华丽,但面无表情,令人感到一丝冷漠。而一位新娘穿着鲜红的礼服,明明是喜庆时刻,却面无喜色,脸上透着一种空虚。 还有一位身穿灰白长衫的书生,虽然他脸上有一股难得的英气,但不禁让人想,他是否曾有勇气去改变那个年代的沉闷与压抑。 三、知名建筑与美景 一些百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仍能看见昔日的风采,但有些却已面目全非。晚清时期的长城,已不再是防御外敌的屏障,而是显得冷清无人,失去了其曾经的意义。北京的颐和园石舫,依旧保留着往日的精致和气派,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时的风华。济南的大明湖则不同,它没有了如《夏雨荷》般的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萧条和冷清。 与这些景点相关的,还有生活在湖中的疍户,他们一生都在渔船上漂泊,过着艰苦的生活,尽管他们也能欣赏湖中的美景,但更多的是为生计发愁。而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风光,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宁静。 结语 这些早期的彩色照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点滴。无论是人物的精神状态,还是社会的风貌,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