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激烈的三国争霸,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关羽与曹操的关系,充满了“微妙”的意味。有人就设想,如果孙权将活关羽送给曹操,曹操会怎么做呢?虽然有很多猜测,但无论如何,结果几乎只有一个。
魏蜀联盟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忠诚和义气的化身。与刘备、张飞结为桃园三结义,从此三人患难与共,共同建立了蜀汉。不过,关羽与曹操的关系却充满了波动。关羽曾短暂效力于曹操,但始终心系刘备,最终还是选择归属蜀汉。那么,如果孙权把关羽送给曹操,曹操又会作何选择呢?
曹操在历史中以“枭雄”著称,虽然《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奸诈阴险的形象,但这更多是作者罗贯中的立场问题。毕竟,为了突出刘备匡扶汉室的大义,曹操不可避免地成了反派。然而,罗贯中并未否认曹操极其重视人才的事实。历史上的曹操的确非常注重收买人心,他不仅礼贤下士,还愿意付出实际的利益来招揽贤才。荀彧、郭嘉、杨修等人,都因为曹操的高薪待遇而死心塌地地为他出谋划策。
如果关羽真要投奔曹操,曹操必定会给予重视。在关羽决定归顺时,曹操以“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的礼遇待之,而关羽也果然不负厚望,过五关斩六将,帮助曹操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关羽表明心意仍要归刘备,曹操大度地放他离开。而关羽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也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为其救命一命。
如果孙权将关羽送给曹操,或许曹操会利用关羽作为联络点,寻求与刘备的合作。毕竟,曹操与刘备曾在“青梅煮酒”时达成了共识,彼此都认可对方的志向和能力。关羽可能就此成为曹刘联盟的使者。然而,这种情形未必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因为曹操与孙权已经结盟,若《三国演义》这样写,恐怕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更像是一部现代爽文了。
以死尽忠:关羽的忠诚与结局
尽管曹操表面宽宏大量,但内心深处仍可能存有对关羽的忌惮。毕竟,三国的争霸是生死之争,关羽作为刘备的得力将领,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于是,第二种可能性便是:曹操杀了关羽,或关羽自杀以保全名节。
关羽在败走麦城后被杀的历史情节,曹操表现出极大的恨意。他不仅要求砍下关羽的头颅,还将其装进箱子送给自己过目。这一举动无疑是为了报复关羽在樊城大败时的箭伤,狠狠地“羞辱”关羽一番。尽管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万里之外的关羽头颅可能早已腐烂,但《三国演义》却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关羽头颅完好无损,甚至还睁眼怒视曹操的情节。
若孙权真将关羽活捉送给曹操,曹操很可能也会斩杀关羽。毕竟,关羽虽有才,但毕竟是敌人,曹操怎能轻饶?关羽刚烈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轻易屈服,倘若真的被送到曹操手里,关羽很有可能选择自杀以保全名节。
忍辱负重:关羽的另一种可能
然而,人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也有可能展现不同的侧面。关羽虽忠诚,但是否有可能因生死的威胁而投降曹操?尽管关羽忠诚于刘备,且“身在曹营心在汉”,但若在荆州失守、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是否会选择投降曹操呢?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毕竟人都害怕死亡。如果关羽认为自己无路可走,或许会选择背叛蜀汉,投降曹魏。但从关羽的性格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关羽身经百战,不可能在绝境中突然选择投降。再者,曹操对关羽的忠诚度并不高,毕竟他曾经“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便关羽投降,也难以真正获得曹操的信任。
从创作角度来看,罗贯中也不可能将关羽塑造成一个投降的懦夫。关羽象征着忠诚与信义,若他背叛刘备,必定会让读者失望,这与《三国演义》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
曹操的“退货”可能性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曹操可能不会直接收下关羽。以曹操的狡猾性格,他可能会利用关羽作为引子,挑拨吴蜀两国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但即便如此,曹操也不至于“退货”关羽,毕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身份要求他保持一种光明正大的形象。如果曹操在此时将关羽“退货”,将让天下人耻笑他,这显然不符合曹操的政治需求。
综合来看,若孙权真将关羽送给曹操,关羽的结局几乎注定会是被杀或自杀,以保持忠诚和名节。虽然《三国演义》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空间,但依照关羽的性格和历史背景,这才是最可能发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