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倒数第二次北伐,是他军事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战役。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自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蜀汉最接近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次。如果能够成功,整个历史格局可能都会被彻底改变。同时,这也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虽然诸葛亮在战斗中取得了明显优势,却最终选择了撤退,这一决定至今令人惋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下令退兵?是战斗力不足、后勤支援不力,还是其他因素呢?
从时机来看,诸葛亮此行可谓抓住了良机。当时曹魏的大将曹真因病卧床,少了一位有力的对手,为蜀汉的北伐提供了难得机会。除此之外,人和也是关键因素。诸葛亮不仅依靠自身的智慧,还成功争取到鲜卑人轲比能的支持,借助鲜卑兵力补充蜀军实力。
天时方面,雍凉地区已半年来未下雨,旱情严重,这为蜀军提供了相对有利的作战环境,而敌军粮草短缺更是让蜀军占据了主动。地利上,北伐路线虽无大改,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极大缓解了运输困难,保障了粮草供应。这些因素让蜀军在北伐初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诸葛亮凭此优势,开始围攻祁山堡,并在其东北建立了卤城作为大本营。
面对蜀军的强势进攻,曹魏方面的司马懿亲自挂帅抵抗。他派费曜、戴陵带四千精兵防守上邽,而自己率大军紧随其后。诸葛亮得知消息后,先是继续攻打王平留守的敌军,同时北上破坏上邽的麦田,切断敌军粮源。戴陵曾试图阻挡,结果被诸葛亮击退,直至司马懿大军抵达,诸葛亮才停止破坏行动。
司马懿到达上邽东面后采取防守策略,并未主动出击。与他一贯快速进攻的作风相比,这种做法显得格外谨慎。他深知在进攻中占不到优势,只能稳守等待时机。甚至在进军卤城时,他选择登山掘营,与蜀军对峙而不冒进,这种隐忍虽然让部分将领不满,却成为日后取得胜利的关键。
诸葛亮成功切断了魏军粮道,使敌军陷入缺粮困境,只能依赖关中粮草及胡人谷物补给。从战局来看,蜀军占据主动。为了彻底击败司马懿,诸葛亮决定暂时撤回对祁山堡的围攻,将主力集中在卤城。司马懿见状,立刻出击,派张郃攻打卤城南侧的王平,同时集中主力对诸葛亮展开进攻。
在魏军攻势下,诸葛亮果断反击,派魏延、高翔、吴班三路出击,大破魏军。战果辉煌,蜀军斩杀约三千名魏军军官,缴获五千件铠甲和三千支弩箭。尽管数据可能有夸张,但毋庸置疑,这场战斗重创了魏军士气,蜀军已经掌握了优势。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打了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负责运送粮草的李严严重失误,甚至伪造刘禅诏令要求诸葛亮撤军。在粮草短缺和皇帝施压下,诸葛亮不得不选择撤退。司马懿见状,派张郃追击,但张郃在途中死于木门道,这对魏军无疑是重大损失,也削弱了士气。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发现自己被李严所害。李严借口粮草和北伐拖延,劝说刘禅召回诸葛亮,意图以此取代他的位置。诸葛亮回来后,表面无奈,但实际上心机深沉,联合将领将李严流放,彻底揭穿其阴谋。
综上,这次撤退并非因为蜀军战力不足,而是内部矛盾和李严失误所致。如果粮草由马谡等可靠之人掌管,北伐或许能够顺利进行,历史也可能因此改写。诸葛亮的撤军,是无奈之举,这次可能改变三国格局的胜利,最终被亲信的失误葬送,令人无限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