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民族统一抗日战线,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
原本我方是希望拥有4个军、12个师的编制,但在国民党的拼命压缩下,最终只争取到了3个师、6个旅。如此背景下,八路军师级和旅级干部含金量非常高,都是我军名将。
不过到了1955年,原师长和旅长却有很大差距,3个师的师长都是元帅,按道理来说职务只低一级的的旅长应该也会是稍低一级的大将。
然而现实情况中只有陈赓和徐海东两人是大将,其余四人里有两个没军衔、两个上将。这是为何?他们各自遭遇了什么呢?
一、115师的两位旅长,一个无衔、一个大将
115师前身主要为红一方面军,其中红一军团改编为343旅,红十五军团改编为344旅。343旅旅长陈光的人生堪称大起大落,早期他非常耀眼,不止343旅旅长这一个职务,还有两次“代理”是表明中央把他当成101接班人培养的。
长征抵达陕北后,101调任红军大学校长,他接任红一军团代军团长;1938年101被哨兵误伤难以履职,他又接任为115师代师长,这比起同时期另五个旅长都进步得快。
刚成为代师长之时,陈光表现得还很出色,率部在午城、罗曲镇等地接连获得四次胜利,成功歼敌2200多人,既粉碎日军西渡黄河的企图,又在师里树立起威望。
如果都按照这个曲线,陈光一定能成为中央嫡系将领里的代表人物,被授大将也不是难事。奈何这个节点是他的巅峰,往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938年末,115师主力在陈光、罗荣桓的率领下入鲁,这是我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步,后来的解放战争许多主力部队都是从山东发展出来的。
但,这次锐意进取对陈光来说却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到山东后他就没顺利过。先是在陆房突围战接连失误,让全师上下对他产生怀疑;
后又跟山东的重要干部朱瑞、黎玉等人处不来,甚至跟朱瑞拍过桌子;1941年部队整编,陈光这个战将被调去负责财政,没办法再指挥作战;1943年中央为让罗荣桓实现一元化领导,陈光被调回延安学习。
抗日战争是我党的迅猛期,陈光却在往后退,渐渐就跟不上发展了。
他的性子也是一绝,按道理来说都已经奉命去学习深造了,该改的毛病就得改改。陈光倒有意思,在延安因七大委员名单的事跟毛主席吵;在东北因电台和不听指挥等事件跟101吵;
南下广州后又因私自安排烈士子女办军事训练班、派人去香港活动等问题跟叶帅吵。基本上跟所有上级都处不来,最终使得组织决定采取隔离审查措施,让他反省。
可陈光没有想过是自己的错误,反而固执认为都是有人在害他,思想上一直转不过来,最终就在1954年用一把火走了极端。授衔的前一年啊,可叹可惜。
344旅旅长徐海东就跟陈光完全相反,陈出身“双一”,有个“天胡”开局,却自己浪费掉很多机会,跟所有领导都闹矛盾。
徐海东则出身鄂豫皖,陕北会师前中央因张国焘的事情,对他还是有顾虑的,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忠诚,得到了一众领导的欣赏。
中央想借2500大洋,他直接给5000,不用还;中央没提物资、弹药这一块,他仍是全力支援,让红15军团每个连都拿出三挺机枪来支援;中央没表露领导权归属问题,他主动要求中央派干部到15军团指导工作...
在徐海东看来,革命准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服从中央,如此种种,让才经历草地分兵的中央首长们温暖不已。
凭借着超高的觉悟和雪中送炭的贡献,徐海东即便自1943年就开始长期养病、缺席了整场解放战争,1955年组织仍授予他大将军衔。
二、120师的两位旅长,一个无衔,一个上将
本来红军的三大主力基本对应八路军的三个师,但红二方面军的客观实力稍不如另外两大主力,因此在改编之际还补充了陕北红军队伍。
358旅前身主要为红二军团及陕北红军一部,首任旅长卢冬生,这是跟随贺龙开辟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军团老干部。
但抵达陕北后,有人批评红二方面军存在“军阀作风”,卢冬生挨了很多批评。他认为这些指责过于严重,站出来据理力争,结果却遭到更严厉的处置,要求他去学习反省。
所以卢冬生这个首任旅长,只是接到了任命,却没有实际到职。后来卢冬生因为腿伤被送往苏联治疗,直到1945年才回国。
中央对他还是很重视,抵达东北不久便让他出任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但他跟着苏军来,最终却因为去制止抢劫的苏军而被打了黑枪,年仅37岁。本来吧,按照他红二军团的代表性,只要解放战争发挥出色,1955年也有很大机会成大将,可惜...
359旅前身主要为红六军团和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首任旅长陈伯钧。
陈伯钧本是中央红军的干部,但草地分兵时编到了红四方面军第9军中担任参谋长。贺龙、任弼时率部前往甘孜会师后,陈伯钧又调到红六军团担任军团长。
他这条长征路比大多数人走得都长,然而成为359旅旅长没多久,他就因为一个巴掌惹下大祸。
1937年10月17日,驻于洛川的359旅收到总部消息,立即派人回延安领款,用于给部队制作冬装、准备上前线。
陈伯钧让旅部会计去总部领钱,自己则召集干部开会,商讨接下里部队的动向问题。但会没开几分钟,外面就喧闹了起来,他出去一看,是会计老袁在跟一名年轻司机争吵。
经打听,这名司机说刚从苏联回来的技术人才,在军委直属摩托学校任职,此时正要驾车返回延安。老袁希望对方搭一程,但司机宁愿空车也不带,所以就发生口角。
这是个顺手的事,陈伯钧也帮着劝司机,没想到对方正在气头上,同样予以拒绝并出言不逊。陈伯钧本来被打断会议就有点不爽,对方还如此,他抬手就是一个耳光。
这件事肯定不对,虽说事出有因,但陈伯钧确实违反了纪律。所以没多久就被叫回延安去学习,旅长职务也被别人取代。
整个抗战时期,陈伯钧就基本只在后方。一步落后,会步步落后,解放战争时期陈伯钧也没有以往的经历耀眼。
好在他资历深、职务也不低(解放战争担任过东野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四野12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仍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129师的两位旅长,一个上将,一个大将
129师前身主要是红四方面军,其中385旅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第4军改编,386旅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第31军改编。
385旅旅长王宏坤1936年担任红4军军长,部队改编时自然而然就是旅长了。但他在指挥作战方面不是特别突出,解放战争时本担任晋冀鲁豫六纵司令员,后来觉得王近山比自己更适合,就主动让贤,自己回军区工作。
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前线急需有生力量补充,晋冀鲁豫军区连忙组建了几个新纵队支援,其中王宏坤担任10纵司令员。
但10纵刚与主力会合,刘邓首长就指示他们去开辟桐柏根据地。随即新成立桐柏军区,10纵番号被撤销,王宏坤继续承担二线作战任务。
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王宏坤都没指挥过什么大战。不过毕竟资历和职务在,1955年王宏坤被授予上将军衔。
386旅旅长陈赓相较起来知名度就要高很多了,毕竟《亮剑》主角李云龙不怕天王老子,就怕旅长陈赓。
他身上有诸多传奇色彩,一直在前线带兵打仗,解放战争还得到组织青睐,差点成为“鄂豫陕野战军”司令员。
那是1947年时,中央本打算陈毅、粟裕率部出击东南组建“东南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继续留在伏牛山一带组建“鄂豫陕野战军”,有两部牵制吸引,减轻压力后的刘邓大军继续扎根大别山。各个战场多线开花。
不过在粟裕的”斗胆直陈“后,中央改变战略,决定留在中原打大仗,“东南野战军”、“鄂豫陕野战军”就都未成立,陈赓随即率部重新接受刘邓指挥(之前是军委直接指挥),因此少了个上升的机会。军衔也就最终定格在了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