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1年,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见证了咸丰皇帝的去世。这一事件不仅是清朝历史的重要节点,还为日后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咸丰皇帝去世后,年仅六岁的载淳继位,按照咸丰皇帝的安排,设立了八位“顾命大臣”共同辅政。然而,这八位大臣中的实际权力领袖是爱新觉罗·肃顺。肃顺是咸丰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同时也是内务府的掌管者,权力遍布朝廷内外。 然而,事态很快发生了剧变。慈安与慈禧太后联手,与朝中其他反对势力合作,仅用六天时间就发动了政变,成功推翻了这八位顾命大臣。这场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使得所有八位大臣及其党羽都遭到了严厉的惩罚——或被赐死,或被流放,或被罢职,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
在这场政变的过程中,竟然差点波及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为何曾国藩会卷入这场政变风波呢?事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58年,那时,曾国藩正在领导湘军。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初清朝的许多军队战斗力低下,导致节节败退。只有曾国藩的湘军依然稳住了局势,将太平军压制住。 尤其是在清朝的江南大营遭到太平天国军队攻击后,整个江南陷入了混乱,原本镇守江南的两江总督何桂清竟选择逃跑。江南作为清朝的经济重心,代表了几乎一半的税收,若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正是此时,曾国藩以胜利的姿态被朝廷看中,被任命为新的两江总督,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 category:history,content: 曾国藩的心情当然十分激动,一方面,他的湘军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汉族官员,能够登上如此重要的位置,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这时,曾国藩的部下,湖北巡抚胡林翼送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肃顺对湘军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还“无意”提到自己曾强烈推荐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的事情。 曾国藩知道,肃顺近些年来一直在积极拉拢汉族官员,提升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这让他既感动又惊讶。但更令他不安的是,肃顺居然通过胡林翼将自己的推荐之事透露给了自己,显然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举动。曾国藩顿时感到一种不祥的预感——如果他答应了肃顺,表面上是表示感谢,实际上却可能深陷其中,成为其党派的一员。 回想起清朝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满汉之争”,曾国藩突然冷汗直流。他意识到,若自己现在回应这封信,等于明确表示站在肃顺一方。而随着政局的动荡,曾国藩深知卷入党争会让自己陷入不可预知的困境。 于是,曾国藩决定暂时放下这封信,没有给肃顺回信。他没有让自己被卷入这场权力斗争,而是选择了保持中立。这一举动,后来证明是至关重要的。若曾国藩当时回应了信件,他很可能会被牵涉到“辛酉政变”中,成为那场政变中的“池鱼之殃”。正是这一停笔,曾国藩才得以保全自己,避开了灾难。曾国藩的冷静与果断,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也为日后的清朝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