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刘汝明在湖北广济县与日军作战。面对敌机连番轰炸,他始终坚守在指挥部,从容对部下说道:“日军的飞机来了,也未必会炸到这里;即便炸到这里,也未必击中这座小屋;即使击中,也未必伤到我们。”这一幕,生动展现了他镇定自若的将军风采。
我们知道,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许多著名抗战将领也是从那时开始崭露头角。然而,刘汝明早在七七事变前,就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抗战名将。河北献县出身的他,早年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成为冯玉祥帐下“十三太保”之一,战功卓著,对冯玉祥忠心耿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前线屡受挫败的冯玉祥命刘汝明率部支援河南,但刘汝明和手下几千人陷入蒋军包围圈。蒋介石欣赏他的才能,多次亲笔劝降,但刘汝明断然拒绝:“冯先生恩重如山,背恩投降不仁义。大丈夫宁为断头将军,绝不为投降将军!”最终,他凭借英勇突围,跳出重重包围。
1933年,日军越过山海关,入侵关内。刘汝明所在的第29军主动请缨奔赴长城,展开壮丽的长城抗战。在罗文峪战役最激烈的时刻,他冒着敌炮火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第一天,我军仅伤亡700人,却击毙敌军上千,将士士气大振,给日军当头一棒。
随后,日军采取炮击、空袭及步兵冲锋的组合战术,试图突破防线。刘汝明带领大刀队埋伏在敌军冲击线路,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惨烈肉搏战。尽管日军以拼刺刀著称,但面对刘汝明的威猛大刀,敌军屡屡败退。刘汝明趁机突围,多次冲破封锁,最终击毙日军少佐吉田,战役持续三天,日军三十余次冲锋均被击退,他坚守前线的指挥作用功不可没,也因此成为全国敬仰的抗日名将和民族英雄。
七七事变后,刘汝明继续担任重要军职,包括军长、军团长和集团军司令,在与日军的血战中屡建战功。1975年,他病逝,享年80岁,被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刘汝明的家庭也是将门世家。他的弟弟刘汝珍是著名抗日将领,曾任第68军军长,中将军衔;他的儿子刘铁军曾任第2军副军长,少将军衔。刘汝明一门三代,将才辈出,可谓满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