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诸葛亮六出祁山,不少人都会嘀咕一句:“这丞相也太固执了吧?”
每次出兵都兴师动众,最后大多无功而返。街亭失守丢了重要据点,粮草不济被迫退兵,甚至自己都耗死在五丈原。换作旁人,早该知难而退了。
可要是你站在诸葛亮的位置上,见过永安宫那番临终托付,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不是固执,是不敢停,不能停,更没法停。支撑他一次次踏上征途的,从来不是野心,而是对刘备那句承诺的坚守。
章武三年的春天,白帝城格外阴冷。刘备躺在病榻上,连抬手的力气都快没了。他盯着风尘仆仆赶来的诸葛亮,枯瘦的手紧紧攥住对方的手腕。那力道里,有不甘,有悔恨,更有千斤重的托付。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刘备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当时就跪了下去,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地面上,磕得渗出血迹。他哽咽着回话,声音里全是颤抖:“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话不是随口说说的场面话。永安宫的烛火摇曳,映着刘备流泪的脸,也映着诸葛亮坚毅的眼神。那一刻,两人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约定。刘备把兴复汉室的梦想,把整个蜀汉的未来,都交在了诸葛亮手里。
可能有人会问,蜀汉当时家底不算厚,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不好吗?干嘛非要去打曹魏的主意?
其实诸葛亮比谁都清楚蜀汉的短板。夷陵之战败了之后,蜀国精锐损失大半。南中地区还趁机叛乱,半壁江山都快要不保。他花了两年时间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叛乱,好不容易攒下点军资粮草,怎么会轻易拿去冒险?
可他更清楚,偏安一隅只能坐以待毙。曹魏占据中原沃土,人口众多,国力只会越变越强。蜀汉偏居西南,时间拖得越久,差距就越大。等曹魏腾出手来,蜀汉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更重要的是,刘备毕生的心愿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两人从隆中对时就定下的目标。如今主公不在了,这个梦要是没人接着,就真的碎了。诸葛亮身为丞相,又是受了托孤之重的人,除了他,谁还能扛起这件事?
第一次出祁山时,诸葛亮其实看到了希望。赵云在箕谷牵制敌军,马谡守街亭阻断曹魏援军。陇右三郡听到诸葛亮出兵的消息,纷纷倒戈响应。那时候,他站在祁山堡上远眺,或许真的觉得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马谡违了军令丢了街亭,大好局势瞬间反转。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带着百姓退回汉中。撤军路上,他看着身后疲惫的士兵,想起刘备的嘱托,夜里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
有人劝他:“丞相,不如等国力再强盛些再出兵?”他只是摇摇头。他知道自己年纪不小了,岁月不等人。刘备的遗愿,必须在他这一代完成,不然等刘禅接手,这摊子事更没法办。
于是才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六次出祁山。他改进了木牛流马运粮,解决粮草难题;他严明军纪,让军队战斗力更强。哪怕每次都遇到各种意外,哪怕朝中有人说他穷兵黩武,他都没停下脚步。
五丈原的秋风吹起时,诸葛亮已经病得很重了。他躺在营帐里,看着案头那封还没写完的《出师表》,上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墨迹未干。外面传来士兵操练的声音,他挣扎着坐起来,想再看看军营的方向。
身边的人劝他休息,他却喃喃自语:“主公,亮尽力了……”那一刻,他或许想起了隆中初见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了赤壁之战的火光冲天,更想起了永安宫那场生死托付。
其实我们回头看,六出祁山更像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诸葛亮不是不知道胜算不大,可他不能辜负刘备的信任。就像答应了朋友的事,哪怕再难也要去做,这是做人的本分,更是臣子的忠诚。
后来有人说他傻,说他用整个蜀汉的国力去圆一个不可能的梦。可正是这份“傻”,这份坚守,让诸葛亮成了后人敬仰的武侯。
说到底,六出祁山从来不是一场固执的远征。那是一个臣子,用一生的时光,去完成对主公的承诺。这份情谊,这份忠诚,才是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