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今天山西省的省会,古时候属于赵国的领地。在赵国时期,当地人擅长胡服骑射,驰骋疆场,因此山西因地处少数民族接壤地区,民风豪爽,吃苦耐劳,体力出众,骑射技能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山西一直是骑兵的重要来源地。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中的主力,山西人凭借骑术有更多机会获得军功和晋升。
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传统政治经济中心大致位于汉代以来的京畿地区,包括河南、关中以及山西南部。皇帝的出身往往与经济紧密相关,中古时期的皇帝多出自显赫家族,尤其是北魏至唐代的王朝更替中,北周、隋、唐的皇帝都出自关陇贵族。唐代太原地位显赫,被视为王朝的北都(陪都),至今太原仍保留许多纪念李唐开国的雕塑、景观和民间传说。
然而到了北宋时期,赵光义攻下北汉后,下令屠城,将太原大部分焚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晋阳”。随着长期战乱对关中地区的破坏,以及其地理上偏居西北、远离中原经济中心和南方长江淮河流域,山西的政治和军事地位逐渐下降。但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山西依然保持着战略上的重要性。总体来看,山西的历史发展既受地理环境影响,也与国家政治、经济格局息息相关。